但葛大爺最可愛之處還在于他的“小富即安”,不貪。一切榮譽在他看來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沒敢惦記。
舉個例子:
上一世《大腕》拍完,《紐約時報》的人想采訪他,葛大爺推說有事一再謝絕。
馮曉剛他們問葛大爺:你有什么事?
葛大爺說:去大鐘寺給父母家的陽臺買塊地板革。
馮曉剛他們說:這事我們幫你辦了。你還是接受人家的采訪。《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對你在海外的發展非常有利。
葛大爺說:咳,我到海外發展什么去呀?我連英語都不會說,我把中G的觀眾伺候好了就成了。讓他們省了這份心吧。
葛大爺確實是不貪。
放在別人身上這就叫目光短淺。
而放到葛大爺這兒就叫“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恰恰就是這種不貪的心態,使得葛大爺非常地心平氣和,做起事情來就比較從容。
對于葛大爺來說,沒有什么是志在必得的。
因此接人待物,也就顯得自然大方。既不會被利益驅使過分地貼上去獻媚,也不可能因為失算了彼此見了面連招呼都不打。
經過《編緝部的故事》和《大撒把》,葛憂已經與馮曉剛和王愬非常熟了。
這次,葛憂就是應王愬之邀,與趙名名一塊來擔任《海馬歌舞廳》一集的男女主角。
在此之前,李擎與葛憂并不熟悉,甚至都沒照過面。
對于葛憂的性格,李擎非常非常欣賞!
再一個,在九十年代,乃至零零年代中期以前,內地的男演員中,真正能挺起一部電影主演的,可謂是少之又少,屈指算算,可能也就葛憂一人了。
這段時間,內地的電影,徐了有葛憂參與的以外,男一號幾乎都是港臺的。
要么,就是大撲街。
有人一定會覺得這話夸張,會舉李蓮杰的例子。
李蓮杰雖然也是內地演員,可他從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就去香江發展了,后來又去了美G,在《英雄》之前,可以說他就沒回內地拍過戲。
直至《集結號》的出現,才又出了一個張函予,《畫皮》的出現,出了一個陳昆。
(后者還引出了一個在好萊塢混不下去的大導演指著《畫皮》的導演說:《畫皮》的出現導致大陸演員占據合拍電影主流,都是你的責任!)
在李擎欣賞葛憂的同時,葛憂也很欣賞李擎,這次來《海馬歌舞廳》劇組串戲,葛憂竟然是帶著《亮劍》來的,而且還非常鄭重的請李擎給他帶來的《亮劍》簽個名。
在這種情況下,李擎和葛憂自然是一見如故,進而李擎也就順勢邀請葛憂晚上一塊去昆侖飯店吃飯。
雖然跟李擎才認識,但葛憂跟王愬、張國力、梁添等等很多李擎熟悉的人都是朋友。
因此,象征性的推辭了一下,葛憂也就答應了李擎的邀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