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也就是去年六七六月份,周訊畢業,然后跟她新交的男朋友竇朋(也就是竇維的表弟)來到京都北漂。
實話實說,周訊其實并不想來北漂的,她覺得她原來的生活挺好的,來京都純粹是為了愛情而來的,也就是為了竇朋而來的。
然而現實生活之中可沒有有錢飲水飽。
竇朋是一個清高且很理想化的歌手,一心沉浸在他自己的音樂里,根本不管生活上的事——有錢沒錢根本就不是他所考慮的事情。
如果周訊也跟竇朋一樣不去考慮生活上的事,那兩個人都得餓死。
所以,周訊只能想辦法去賺錢。
每個人起步都很艱難的,換了一個地方,失去了曾經資源的周訊,自然不能再去拍掛歷了,也不能拍毫不費勁的MTV了。
幾經波折之后,周訊跟剛到京都的李擎一樣也在夜店也就是大富豪夜總會找了一個當駐唱的工作。
別看周訊的嗓子不好,可還真有人喜歡聽她唱歌,而且,捧周訊的人還不少,以至于跟她一塊在大富豪唱歌的李慧貞唱一夜才賺五十塊,而她卻是每晚唱三首歌就能掙一百五十塊——已經直追當初的李擎了。
當然,在夜總會唱歌遭遇客人起哄和白眼甚至打罵也是周訊經常遇到的事情。
上一世陳可辛執導的《如果愛》講得其實就是周訊的真實經歷。
《驢得水》中的幾個角色都很鮮明,但要在其中找一個最鮮明的、也是讓觀眾印象最深的,那么十個看過《驢得水》的人中有個十都會說:張一曼。
是的,張一曼。
如果沒有張一曼,《驢得水》即便不淪為三流電影,也絕不會取得其上一世所取得的成績。
而縱觀內地的女演員,除了任素夕以外,能駕馭好張一曼這個角色的,恐怕也只有周訊了,反正李擎是想不到第二個合適的人選了!
因此,《驢得水》一立項,李擎就帶著徐婧蕾來大富豪找周訊了。
……
……
說兩句。
這兩天有不少人覺得《驢得水》并不合適。
我解釋一下,九十年代初一直到《甲方乙方》拍攝前,中國電影幾乎就沒有賺錢的,也賺不了錢,因為那時沒有院線,更沒有分成,賣多高的票房都跟制作人沒太大的關系,那時沒有手機沒有超市,我將中國的(也包括國外的)小成本大票房電影找了個遍,沒有一部適合93年在中國拍的,選《驢得水》并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它的時間是民國(時間能對得上)、還是能在國內拍的小成本大票房電影,并且具有很濃重的諷刺性,有機會獲得國際獎項,九十年代初期(至少九五年以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并不適合主角發展,主角需要借著一部電影跳出中國電影這個圈子,所以我選了《驢得水》。
我說句真心話,我不怪你們不喜歡《驢得水》,其實我也不怎么喜歡這部電影,我尤其不喜歡張一曼,覺得她落那個下場是活該、自己作的,對她沒有半點同情。
可《驢得水》真的是最適合這時拍的電影,小成本大票房,還有機會獲獎,讓主角不賠錢,還能讓主角合理的跳出中國在香港和好萊塢發展幾年,然后再以國際大導演的身份殺回中國電影市場。
其實這已經有些劇透了,可我也沒辦法,這兩天老有人揪著這事不放,我要是不解釋一下,沒準會流失讀者,而且有人揪著這事,我也沒心情碼字。
再說一下趙名名和英家,很多人都把趙名名當成英若成的兒媳了,我很無語,我再跟這些人說一遍,英檸不是英若成的兒子英噠才是,英檸只是英諾成的侄子,兒子和侄子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再聲明一下,每個人的審美都不一樣,在我眼中,當年的趙名名真的非常非常美,而趙名名的下場也真是挺慘的,英檸就是一個人渣,所以我才寫了這個橋段。
而很多事已經發生了,身為一個男人就得抗著,不能因為她是一個負擔就棄之。
另外,從我做大綱的那天起,我就沒打算讓主角在這幾年在內地發展電影,諸位可以去看看我的《發書前言》,我有提起過,再說英若誠馬上就要退了,英家馬上沒有當官的了,用不了幾年,主角就可以全面碾壓英家,怕他們干嘛?
最后說一句,心累,今天就一章了,我緩一天,今天不碼字了,平復一下心情,真的很心累!
我覺得我應該戒了本章說和看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