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中旬的大河堡村已經是接近三十度的高溫,正適合拍《驢得水》。
陪李擎查看完搭建好的拍攝場地,馮曉剛就指揮攝影組、燈光組、錄音組將自己的設備開箱,隨后去喊演員進場。
九十年代初的演員相當敬業,還沒開拍,他們就早早到場了,并且各個都準備的相當充分,哪像后世的那幫大爺,遲遲不到場,到場以后現化妝,并且一句臺詞都不記,開機后用“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來應付。
對此,李擎大為滿意,尤其這群演員還是將來的影帝、影后、最佳男配、最佳女配!
電影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早已經有了一套固定的流程,而一直在干執行導演的李擎,對于這套流程熟得不能再熟。
電影的拍攝具體可以分為五步,走位、打光、排練、微調、拍攝。
第一步是走位,所謂走位就是,演員簡單的把這場戲的內容粗略的演一遍,從而確定演員在表演過程當中走動的位置,以及人物的動作。
走位這一道程序至關重要,只有確定了演員的走位,攝影師才能根據演員的表演區域,最終確定機位、景區和運動方法,進而確定起幅、落幅以及鏡頭的焦距和高低位置等等;同時,燈光師才能根本表演區域確定光位,好布置燈光;美術也才能根據表演區域的位置布景。
等演員進入表演區域,燈光、攝影、美術、吊桿員全都按照李擎事先交代的開始配合演員走位。
在李擎的指揮和糾正下,周訊、王慶祥、王千原、馮遠正走了兩遍,將表演的區域確定下來。
攝影助理根據演員的最終走位,在地上貼上了膠布,做好了記號,這對演員是一個提示,免得演員演著演著走到鏡頭外面去了。
緊接著,周訊、王慶祥、王千原、馮遠正離開表演區,侶樂帶領攝影組按照李擎的要求擺放攝影機,鋪排軌道,排練運動,并與燈光組合作開始布光。
電影布光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測光表來測光的亮度,也需要測光的色溫,只有光線的各項參數準確才能拍出最好的畫面來,因此,布光是所有部門中最慢的,耗費的時間最多,正常狀況下布置一個全景大概需要四十五分鐘,布置一個特寫鏡頭也要十五分鐘。
目前的燈光技術比二十幾年后差遠了,尤其是電影技術落后的國內,所以,僅這一門功夫,李擎就把侶樂給震住了,進而對李擎唯命是從。
在燈光組忙碌的同時,其他部門也沒閑著,在副導演馮曉剛的指揮下,錄音助理開始為有臺詞的演員安裝無線話筒,美工人員與攝影師合作按照攝影機的鏡頭所見范圍清理場地添置、整理道具。
吩咐完眾人,李擎開始為周訊、王慶祥、王千原、馮遠正詳細分析角色在這場戲的動機、心理狀態和表演要求等等,就是平常所說的講戲。
等一切就緒,演員重新回到表演區,李擎開始指導演員在表演區域內進行排練。
這時的排練主要是對表演的細節進行調整,講明演員在接下來要表演的一個場景或鏡頭中用何種情緒、眼神、表情、語氣來表演,大部分導演會提出明確的表演要求或為演員講述角色的真實狀態,而部分演員出身的導演如姜紋會不給演員太多條條框框任其自由發揮,極少數特別擅長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如李桉則會直接做出示范建議。
“演員各自埋位!”
“燈光準備!”
“道具準備!”
“動效準備!”
“攝影機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