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徐邦達和啟功還在審視《女史箴圖》,李擎看向謝稚柳,“徐老和啟老這是……還沒斷定?”
謝稚柳看著徐邦達“哼”了一聲,然后道:“水平不行,自然不敢下定論!”
很明顯,謝稚柳這是沖徐邦達去的,不是沖啟功去的。
李擎從馬為都那多少也聽了一點有關謝稚柳和徐邦達的恩怨,也就是“南謝北徐”之爭。
一生之中讓徐邦達耿耿不快的事極少。
但在字畫鑒定上,徐邦達一向以持論嚴格聞名,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民國四公子之一、收藏鑒賞家張伯駒就曾說,“徐邦達的鑒定水平不行,他毛病是把真的說成假的。”
一九八六年,書畫鑒定小組在魔都鑒定館藏明清書畫。
這其中許多作品是謝稚柳鑒定并收進館藏的。
然而,不少都被徐邦達否定了,惹得謝稚柳拍案大怒。
兩人因此還對簿公堂。
李擎不知道的是,這二位大師的官司到明年才打到了最激烈的時候。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折江商人在杭州拍賣會上拍下一幅《仿石溪山水圖》,上面有徐邦達的題字。
謝稚柳看過,也認為這是張大千的真跡。
然而徐邦達卻寫了親筆鑒定書:“(此畫)審視乃為摹本。裱邊上拙書之跋,本題在原畫右上方,今為移裝于摹本左側。”
兩位書畫鑒定泰斗意見相左,此事一時沸沸揚揚,號稱“華夏第一拍賣案”。
直到一九九八年,謝稚柳去世了之后,法院組織專家再次鑒定,才認定了這幅畫確是贗品。
這里說明一下,這個案子是徐邦達贏了,但因為過于保守徐邦達也有輸的時候。
互有輸贏,這就導致了“南謝北徐”之爭至死未休。
這里面涉及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資歷的問題。
謝稚柳與張珩并稱“北張南謝”成為鑒定界的泰山北斗時,徐邦達還沒成名。
等張珩過世,徐邦達才補了上來,可“北在前南在后”卻變成了“南在前北在后”,也就是說,謝稚柳實際上是壓了徐邦達一籌。
不知從何時起,文物鑒定“互不拆臺”的潛規則開始盛行。
如果徐邦達遵守這個潛規則也就罷了,可徐邦達卻倔得像頭驢,屢屢拆謝稚柳的臺。
要是徐邦達每次都能成功將謝稚柳的臺拆掉倒也罷了,可有的時候,徐邦達卻又被謝稚柳打臉。
謝稚柳優在敢斷,徐邦達優在持論嚴格,前者給了真品文物更多的機會,當然也許也給了幾個造假高手機會,后者不給部分真品機會,同樣也不給造假者機會,兩人似乎走在了兩個極端。
相對來說,中庸一些的啟功更容易讓人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