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片刻,一名胡子花白的青鸞衛小旗說道“回稟百戶大人、張法師,小人記得大概五年前,有一家大戶的確興過土木。”
“哪家”羅驍立刻問道。
這名青鸞衛小旗說道“此人是城中有名的員外老爺,名叫夏昌,與焦大巖不同,這位夏員外平日里樂善好施,是有名的大善人。大概是五年前的時候,夏員外家中失火,燒了好些房屋,就是那個時候,這位夏員外借著這個機會將老宅從里到外翻新了一遍,工程大概持續了一年左右。”
經這么一提,其他人也想了起來,紛紛附和,證明確有此事。
羅驍有些猶豫不定,他知道這位夏員外,如果這位夏員外的確是邪教妖人,自然好說,直接打死也不算什么,可如果不是,后續就有些麻煩了。畢竟能被稱呼一聲員外,自然是有些盤根錯節的關系,自古以來,地方士紳直通廟堂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羅驍不由望向張月鹿。
張月鹿乃是果決之人“協助道門清剿結社妖人乃是大玄祖訓,羅百戶,你去通知本地的縣令、千總,讓他們帶人協助剿滅妖人,最好攜帶幾門火炮,不必重炮,一般火炮就行。若有什么干系,朝廷發文質詢道門,祖庭向下問責,我一力承擔就是。”
這便不得不提到大玄的軍制。
大玄軍制脫胎于前朝,前朝大魏的軍制分為衛所和營兵。
衛所的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有些像世兵制,又與府兵制相似。
營兵并非世襲,而是實行募兵制。
自大魏世宗皇帝以來,因為衛所制日益廢弛的緣故,募兵制開始成為兵力的重要來源,有名的精兵都是良家子從軍,招募而來的士兵不會終身從軍,這便是營兵。
正因為如此,衛所和營兵有兩套截然不同的官職。
衛所是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總旗、小旗。
營兵則是提督軍務總兵官、總兵官、協守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守備、千總、把總、哨官、隊長、什長。
若是幾個總兵官協同作戰,朝廷會派出一位總督居中調度,又稱經略或者督師。
若是武官獨當一面,則會派一名五軍都督府的都督,掛大將軍印。大魏律制,有事征伐,則命都督佩印以往,旋師則上交所佩印于朝,大將軍印有三,分別是征虜大將軍、平虜大將軍、鎮朔大將軍。
待到大玄取代大魏,廢黜了五軍都督府和大部分衛所,只剩下青鸞衛,所以青鸞衛仍舊延續衛所官制,以指揮使為主官。
衛所制度分為都、衛、所三級。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最高長官為“都指揮使”,正二品,隸屬于五軍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