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鹿此言一出,玉虛宮內頓時一片嘩然。
如果不是張月鹿的身份擺在那里,她的師長慈航真人就高坐上方,恐怕已經有儒門弟子要大罵“嘩眾取寵”、“其心可誅”了,甚至給張月鹿扣上一頂“破壞儒道關系”的高帽子,將其置于死地。
就是四位道門參知真人也兩兩對視,不得不承認張月鹿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再有就是,張月鹿的釋義還是太過細致了,按照規矩來說,就算不能只有幾個字,卻也不宜長篇大論,最好還是惜字如金。
儒門的大宗師幾欲發作,最終還是忍了下來。
當然,因為張月鹿說的是儒門,不干佛門什么事,佛門中人此時完全就是作壁上觀,只等著看好戲。
秦凌閣的身子坐得筆直,再無半分輕視之意,已經把張月鹿當成了平生大敵。
他現在也不得不承認,盛名之下無虛士,這還僅僅是在三位道門俊彥中排名最末的張月鹿,若是李長歌和姚裴來了,又該是何等風采
秦凌閣緩緩道“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話出自儒門經典孝經,意思是“父親如果有了敢于直言的兒子,就不會做出不仁義的事情。所以當父親做出不義的事情,做兒子的不應一味順從父親,而是應該向父親直言抗爭,同理,君王有不義之舉時,做臣子也不應當順從君王,同樣要直言抗爭。圣人講孝道,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要孝而不順。若是不顧實際而一味盲從,陷父母于不義,是為不孝。”
這無疑是秦凌閣針對忠孝給出的解釋或者反擊。
你說兒子不能反抗父親,可我儒門其實是給出了解決辦法,絕對不是只講忠孝而不講公理。
張月鹿反問道“直言抗爭若是無用呢如果父親不聽呢”
秦凌閣沉默了。
張月鹿誅心道“孫子就只能受著,還是不能拿起武器反抗。”
“直接武力反抗父母是不孝,陷父母于不,也是不孝。最終的結果證明是父親錯了,可沒能成功直言抗爭的子孫還是眼睜睜地看著父祖陷入了不義的境地之中,那么子孫還是不孝,最后過錯也是子孫的。”
“儒門給了開口說話的權力,可聽不聽的權力還是在于父祖,那么這個權力又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