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凌閣的額頭上滲出幾個汗珠,他萬萬沒想到張月鹿這把長矛如此銳利,兩個照面就幾乎把他捅了個對穿,已經顯露敗相,只能強自道“如你所說,儒門的許多做法已經背離了至圣和亞圣的本意,實則是歷代帝王以儒門作為皇權工具,儒門只是一把刀,若是持刀殺人,難道要怪罪給刀嗎”
他身兼宗室和儒門雙重身份,能說出這番話,殊為不易。
張月鹿猛地抬高了聲調“持刀之人當然有罪,所以他們都不得不亡。可秦道友也不要忘了一句話,身懷利刃,則殺心自起。若無這把利刃,何來的殺心更何況道門這把利刃還是妖刀,不僅有自身的想法,而且能影響持刀之人的想法,持刀人與其說是刀的主人,倒不如說是刀的宿主和傀儡。若是只責怪持刀人,卻不毀去妖刀,能說得過去嗎”
“正因如此,玄圣才說,儒門必須改變,拋棄糟粕,留其精華。”
秦凌閣閉上了雙眼,不再說話。非是他無可辯駁,只是儒道之爭勝負已分,事實勝于雄辯,他此時再去強辯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此舉等同于圍棋中的投子認輸。
寧凌閣再度開口道“青霄,請你點睛吧。”
有畫龍點睛的典故,傳說丹青圣手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不點眼睛,說點了就會飛走。聽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點上。剛點了兩條,就雷電大發,震破墻壁,兩條龍乘云上天,只剩下另外兩條不曾點睛之龍。
所以點睛就是論道的最后一步,與開始的“用典”相對應。一人“用典”,就由另一人來“點睛”。規矩是引用與“用典”同源的一段經典,作為這番論道的概括升華。
既然秦凌閣用典出自太上道祖五千言,那么張月鹿點睛也要引用太上道祖五千言的文字。
張月鹿終于是站起身來,向四周行禮,然后誦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出自太上五千言的第三章,符合論道的規矩,也算是太上道祖關于儒道之別給出的一個回答和概括,至于到底是對是錯,那就見仁見智了。
寧凌閣沒有對兩人的論道內容多做評價,只是道“一家之言,可分辯論之勝負,倒是不必強分道理之對錯,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望眾弟子善取其精義而用之。今日之論道,到此為止。”
眾人紛紛起身稱是,又都望向此番論道的勝者張月鹿。
張月鹿為道門贏下了此次論道,也將有幸留名于道門漫長的史冊之上,只是能否被后世大書特書,還要看她日后能走多遠,以及道門和儒門的未來如何。,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