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玄素忽然想起道門當初的理念。
朋友越多越好,敵人越少越好。
玄圣由此整合道門,實現中興。
發展到今日,就是團結二字。
內部三道要團結,外部三教也要團結。內外都要團結。
齊玄素又沒來由想到左傳中的一句話“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不過齊玄素很快就揮散了這個念頭,那注定是很久之后的事情,無論有沒有那一天,他大約都看不到了。
齊玄素不由嘆息一聲。
一路走來,從張月鹿被刺殺,到昆侖山口的飛舟墜落,再到措溫布湖畔目睹“應龍”從天而落,以及后來的紫仙山大案、江陵府大案、金陵府大劫,一直到今日的帝京,還有張月鹿的影響,就算齊玄素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心腸,也做不到真正無動于衷。
可要讓他不加任何鋪墊地去高唱大義,什么天下蒼生、什么黎民百姓、什么道門未來,又有些太遠了。
他終究不是玄圣。
玄圣從小就耳濡目染,接觸的都是各方道門之主,或是地方豪強,或是帝王將相,如張月鹿、姚裴之流的世家子們,甚至在玄圣那里排不上號,玄圣有大志向,這不奇怪。可他從小接觸的都是些小人物,他也不是什么超世之才,混了二十年,混了個昆侖階段的修為加七品道士的品級,能比嗎
齊玄素有點不知該何去何從了。
他并不妄自菲薄,以目前情況來看,只要他不中途夭折,成為二品太乙道士并非什么難事,這是他一直的愿望,可做了二品太乙道士之后呢就此止步還是繼續向上如果繼續向上,他所求為何
一個連祖宗是誰都不知道的人,談不上光宗耀祖。
可要說為了天下大勢,他又不那么徹底。
總不能他今天還在蠅營狗茍,為了幾個太平錢與七娘斤斤計較,明天渾然一變,就要為天下開太平,就要為民請命了。
就算人都有幾個不同的面孔,這也太分裂了。
拔劍四顧心茫然。
不過齊玄素很快便轉移了注意力,與其關心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如關心下自己的境界修為,正如他對蘇璃所說的那般,如果他能有無量階段的修為,還會讓甘龍池放肆別說秦衡德不能放,就是甘龍池本人,也要一并拿下。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神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