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真人張氣寒始終都在觀戰。
因為齋王還未出手,所以張氣寒也不出手,以防齋王突然殺出。
不過鈴鹿御前也沒有讓張氣寒失望,憑借神器“三明劍”,竟是與蛟龍打了個平手。
仙物一級的身外物作用各不相同,兵刃一類的仙物常常能連接溝通外在之力,比如“天師雌雄劍”,便可溝通鎮魔臺上的刑柱,只是以齊玄素和張月鹿的境界修為,還用不出此等變化。“三明劍”也是相同道理,三劍合一之后,可溝通鈴鹿山,憑借其威力正面硬撼蛟龍。
經過半夜的激戰,天際盡頭已經泛白,一輪朝陽正在緩緩升起。
就在這時,一只僅著白襪的纖足踏在了龍首之上。
這不免讓人想起古人所作的洛神賦“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一名同樣是白衣紅裳的女子出現在蛟龍的兩只龍角之間過去的緋宮曦子內親王,現在應該稱之為齋宮曦子內親王,簡稱齋王。不過為了區別過去的歷代齋王,仍舊可以沿用舊稱緋宮曦子。
成為齋王之后,不能婚嫁,這位齋王已經年過六旬,不過表面上看起來卻如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子。
緋宮曦子半跪下來,伸手輕輕撫摸腳下的龍首,閉上眼睛低聲呢喃。
原本略顯暴躁的蛟龍立時變得安靜起來。
然后緋宮曦子站起身,緩緩拔出了腰間的佩劍。
此劍當然不是中原的劍,而是鳳麟洲的劍,不過又與普通太刀不太相同。
此劍名為“天之叢云”。三大神器之一,乃是素盞嗚尊的象征。
劍長二尺七寸,劍刃像菖蒲葉,劍身很厚。劍柄裝飾猶如魚的骨節,劍身通體白色。
傳說鳳麟洲的神靈時代有三把神劍,即“十握劍”、“天叢云劍”和“布都御魂劍”。其中“天叢云劍”威力最大,就連“十握劍”都有所不如。
“天叢云劍”是八岐大蛇體內出現的神劍。八岐大蛇的頭和身體分成了八部分,跨越了八個山谷和山峰,體型如同山岳。
八岐大蛇每年要吃七個少女,傳說素盞嗚尊用美酒將八岐大蛇灌醉,用“十握劍”斬殺八岐大蛇時砍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切開蛇尾便見到一柄鋒利的太刀。因為八岐大蛇的頭上經常有云覆蓋,所以這柄劍又被稱作叢云劍,天是尊稱。
素盞嗚尊將之獻給了姐姐卑彌呼尊。卑彌呼尊將“天叢云劍”和“八咫鏡”、“八尺瓊勾玉”一起賜予皇室,它們被列為皇室的“三大神器”,是王權的象征。其中“天叢云劍”被供奉在熱田神宮之中。
天門假借和談的名義行緩兵之計,主要便是將分散于各地神宮的人力物力集中起來。
緋宮曦子握住“天叢云劍”,云氣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