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死于故步自封,道門有感于儒門的前車之鑒,做出了諸多改變,包括且不限于以平等取代綱常,強調開源更在節流之前等等。
開源其實就是發展。
發展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層面,二是思想層面。
物質要發展,不能閉門造車,不能是一潭死水,要有流動,變成活水。外面的人走進來,里面的人走出去,不僅僅是人的流動,太平錢的流動,更是思想和觀念的流動。
自玄圣以來,道門就提倡要解開儒門對思想的層層束縛,可是難免面臨一個問題,一個被束縛住了手腳的人如何解開束縛自己的繩子呢大多數情況下,思想是沒法通過自己來發展的。
那就需要交流,如果有人從外面帶來了新的思想,與已有的思想交流,繼而碰撞,產生火花,那就是進步。
思想的交流無所謂誰高誰低,而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代大掌教時期,徹底明確了這一點這種思想的碰撞,哪怕激烈一點,甚至是出格一點,都在可以討論的范圍之內,是利大于弊的。哪怕你我的觀點不同,也是可以和平交流并且討論的。
雖然在五代大掌教時期,這種態勢有所倒退,但到了六代大掌教時期,又回歸到原本的路線上。
由此,道門有了「西學」的概念,即不妄自尊大,向西方的優點長處學習,對其缺點引以為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儒門的圣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恥下問。不能因為西方有種種缺點,就對他們的優點視而不見。也不能因為西方有種種優點,就覺得他們是地上天國。要辯證地看待西方。
要善于學習,尤其是向敵人學習。
西學的盛行,使得中原大地產生了諸多變化,小到大時辰和小時辰,大到鐵甲艦的改良。無疑促進了中原的發展和東西方的交流,卻也使得圣廷得以窺見東方世界的一角。
有感于道門的強大,圣廷沒有像過去那樣喊打喊殺,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來到東方,這并不代表圣廷沒有什么想法,其實圣廷這些年來一直小動作不斷。
不過道門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采取對等了的反擊,在新大陸方面給圣廷添了很多麻煩,比如新大陸風起云涌的獨立大起義,便有道門在背后進行支持,西道門居功甚偉。
這就變成了你中有我且我中有你的局面。
圣廷可以把手伸到東方,道門也可以把手伸到西方。
在這種情況下,圣廷的教義也在東方有了小范圍的傳播,談不上「根基」二字,卻能看作是一個錨點或者坐標。
這就給神國交會打下了基礎。畢竟茫茫大海,一艘船想要找到另外一艘船,并不容易。若是有了錨點或者坐標,就要容易許多。
在真實世界,雙方還能劃定疆域,定下規矩,不許如何如何。在獨屬于神仙們的領域之中,就很難區分了。這就像大航海時代剛剛開啟的時候,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基本沒有規矩可言,只有弱肉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