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玄朝廷建立之后,首要任務是鑄造新幣。
因為當時私鑄成風,劣幣橫行,導致流通混亂,折算繁瑣。若是能改革幣制,一則有利于民生,二則改善稅收,杜絕火耗。
所謂「火耗」是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賦稅一律征銀上繳國庫,把百姓交的碎銀熔化重鑄為上交的銀錠就有了火耗。
時間一長,火耗逐漸成為官員斂財的手段。征稅時加征的「火耗」大于實際「火耗」,差額就歸官員了。大魏末年時,「火耗」不斷加重,一般府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府縣賦稅少,火耗數倍于正賦。雖然朝廷也發過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認了。
若是統一使用銀幣,不必重鑄銀子,便杜絕了「火耗」。
高祖皇帝同意玄圣的意見,改換新幣從銀兩變成銀幣,也就是太平錢,沒有直接推行寶鈔,以存款憑據性質的官票替代。
鑄錢一事,關鍵在于材料,也就是真金白銀的用料以及防偽手段,當時的太平錢莊只是一家私人錢莊,不過其相關技術堪稱當世之最,很難有人能與之相比,再加上其銀票也開始從存款和取款的憑據,逐漸變為交易所用,甚至被朝廷所認可,所以高祖皇帝最終同意了玄圣的提議,由太平錢莊來鑄造推行新幣一事。
正因如此,太平錢莊從一家私人錢莊逐漸成為一個掌握了鑄幣權的龐然大物,同時負責制定相關貨幣政策,監管本土錢莊在中原、海外的活動,和境外銀行在東方世界的活動,有權任命下轄錢莊的輔理,地位甚至還要在戶部和度支堂之上。
到了如今,太平錢莊名為錢莊,實則承擔了西洋人口中「中央銀行」的職責,由道門和朝廷共同管理,總共有七位輔理,三位出自道門,兩位出自儒門,一位出自朝廷勛貴,一位出自皇室,這七個人全都是身居高位的要人,每五年輪換一次,不過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七人都會連任。
道門的三位輔理,分別是張無量、李長生、姚懿。
僅從這三人的姓氏上就可以看出,這三人是何等身份,代表了道門內部排名前三的三大家族,其中張無量是張家無字輩,李長生是李家長字輩,都是各自家族中輩分最高之人,姚懿雖然不是姚家中輩分最高之人,但他是姚裴的父親,其地位等同于張家的張拘成或者李家的李無垢。
七位輔理,職責各有不同,兩位儒門輔理只是負責監督監察,真正掌握財政大權的是三位道門輔理和兩位朝廷輔理,三比二,道門擁有著絕對優勢。在五代大掌教時期,三道悉數臣服,五代大掌教就掌握了太平錢莊,一切財政之令皆出于玉京。
也正是在五代大掌教時期,太平錢莊的業務拓展到了整個東方世界,包括鳳麟洲和婆羅洲。
維持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所需要的人手之多,可想而知。又因為太平錢莊橫跨道門和大玄朝廷的特殊性,使其自成體系,如同一個獨立王國。
太平錢莊分布于各處,不過錢莊子弟與地方上的人互不通婚,就好似故事中的仙女與凡人不能相愛。
何故因為太平錢莊內部有各種優惠待遇。就拿考入道門來說,齊玄素也是真刀真槍拼殺過來的,從道民到道童,再從道童到道士,兩次考核都是名列前茅,這才成了九品道士。錢莊子弟則可以直接轉入道門。
對,不是考入道門,而是平等轉入道門,也不是從九品道士開始,而是從八品道士起步。這樣的待遇,能不優越嗎
就算如此,仍舊有大批的錢莊子弟不愿意轉入道門。原因很簡單,錢莊的待遇更好,管錢、造錢的地方,怎么會缺錢僅就例銀而言,在同等品級之下,錢莊的例銀幾乎是道門的一倍左右,還有各種補貼。除此之外,太平錢莊還在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