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陳陽的那些材料學革命的資料,僅僅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被官方研究機構,全部的融會貫通,并且加以推行。
而那些和全新技術有關的資料,也幾乎是同步的開始進行生產推動。
之所以吸收的速度如此之快,和研究機構的技術能力沒有半毛錢關系。
純粹是因為陳陽所的資料,過于詳細。
只要依照著資料內容去按部就班的進行技術推進和學習,就能順利的把所有的東西,全都搞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吸收的速度快慢,就完全取決于相關人員是否愿意加班了
工作的時間長,那么吸收和推進的速度自然就快。
工作的時間短吸收和推進的速度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對于國內的這些人來講,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事情了
盡管半年左右的時間,陳陽所的那些資料,就實質上的可以轉化為實際產出,可為了不給敵人反應的時間,這個消息卻被嚴密封鎖。
在軍用領域,新的武器裝備以及新的材料應用,都在絕密中不停的鋪設。
足足用了兩年時間,這才終于組建起了一支可以稱之為未來武裝的隊伍。
盡管這支隊伍的總人數,只有五萬人的規模,可全部裝備最新式武器的他們,卻絕對擁有著橫壓整個星球的實力
大體上可以想象成擁有著大量馬克沁重機槍和無限彈藥的五萬陸軍,進入到了清中期的時代。
面對著那個時代的軍隊,別說五萬陸軍了,哪怕只是五百人,都足以將敵人殺穿。
盡管這些新式武器暫時還沒有列裝到海軍和空軍的身上,但已經足夠了。
只要擁有了控制敵國核打擊的能力,那么新的技術自然就可以亮相。
在擁有著絕對掌控敵國不能進行同歸于盡操作的前提下,這些新技術的展現,將會給敵國造成巨大的恐慌。
同時重塑整個世界的秩序
于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飛行梭車被率先推向了市場。
并且在推向市場之前,還進行了一系列相關規章制度的提前明確
以免飛行梭車的推出,在短時間內造成不必要的交通混亂。
這些飛行梭車的大小,基本上和sart的概念車大小相當,外形也頗為相似。
只是比sart的概念車,在線條上要更加柔和,同時沒有輪子
所有的飛行梭車,都搭載了最先進的反重力系統。
原地升空的過程,只需要開啟反重力系統,就可以做到,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動力的支撐。
飛行高度為十到一百米的空間不等。
在這九十米的高度區域內,每十米會被劃分為一個行車區間。
同時為了配合飛行梭車的實際使用,國內全區域的高精度立體全息地圖,也都被內置在了飛行梭車內。
以免飛行梭車在行駛的過程中,撞到城市里隨處可見的高架橋。
不同的高度區域,有不同的可行駛路線。
這些路線在飛行梭車升空后,會自動以半透明虛擬圖像的形式,呈現在飛行梭車的前擋玻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