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衛旭不用擔心,雖然文武對立,但那是高層,基層以勛貴的身份加上銀子的威力,弄個好位置很輕松。
按照封建科舉最成熟的明清時期慣例,任何人參加童生試,都應該在籍貫所在地,不允許“高考移民”。
衛家本是祖籍金陵,屬于河東衛氏分支,理論上衛旭應該回南方才能參加縣試。
幸好,當年大順朝剛剛還都京城之時,當時的高宗皇帝專門下了恩旨,凡勛貴子弟參加科舉的,允許直接在京城參考。
所有人統一安排在大興縣,算是取個好彩頭。
這道圣旨的本意,其實也是鼓勵勛貴子弟有點追求,特別是給沒有繼承權的各類子弟一個好的上升渠道。
類似的還有每一家有爵位的家族都有一個國子監名額,為的是讓他們科舉更輕松,可以不經過舉人試直接參加會試。
結果嘛,反正到目前為止,賈敬是整個大順朝開國以來第一個兼最后一個武勛家族出身的進士。
科舉在華夏古代封建體系能夠延續上千年,根本原因就是在理論上為天下所有階層構建了一條上升渠道。
所以,科舉的最大既得利益階層儒家拼了命的維護,而且也一直在不斷改進,到真實歷史上的明清時期算是基本達到了最高峰。
如今的大順朝,科舉制度基本承接明制,但也有不少自己的改進,這些衛旭沒仔細了解,以他的身份也只能先加入,話語權就別提了。
進門首先是要驗明身份,這就需要保人,幸好他早就讓賈璉幫忙安排好,剛剛已經完成了對接。
“京城忠勇伯府次子衛旭——”前面有人唱名,衛旭趕緊大踏步過去認領,他的出身也讓周圍所有聽到的考生行起了注目禮。
“衛旭到!”
“大興縣廩生XXX作保!”剛剛對接過、衛旭連名字都沒記的一位秀才廩生示意自己就是保人,這是賈府安排的。
“進去吧!”
驗明正身,緊接著就是搜身,當然名稱不是這個,但意思就是,而且還很嚴格。
比如衛旭前面的考生,看年齡估計都過了四十,如今正被從上到下仔仔細細的反復搜摸,連發髻都被解散開了,考籃里饅頭都掰碎檢查!
好了,讓我們現在一起討論一下“女狀元、女駙馬”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很可能會延伸為“女學生、搜身、恥”之類的關鍵字......
咳咳!
到了衛旭身上,肯定就不可能這么夸張,基本上就是解散頭發檢查一下,然后從上到下搜一遍意思意思,最后再翻翻考籃就完事了。
除了身份原因之外,衛旭考籃里那一塊足有兩斤的鹿肉和一壇一斤裝老酒消失也是很重要的......
再說他自己肯定也不會用饅頭,而是整整十斤切好的熟肉,再加上一個小碳爐一個小銅壺就齊活了。
按照順序進入考場,一個一米半寬兩米深的所謂“考位”就分給了他,錯開的上下兩塊板,下面那個是座位,上面是寫字臺。
晚上睡的時候,就拆下上面那塊,裝在與下面平齊的另一個位置,就是你睡覺的地方,因為要考一天,然后隔一天一場,連考五場!
對了,考場內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考位,吃喝拉撒都是這里,后面有馬桶,想離開要么是交卷,要么是死人抬出去!
絕無例外,病入膏肓也不行!
每年,因為各種原因從考場中抬出去的考生都沒絕跡過,多的時候甚至能抬出去兩位數,就算是順利考完,身體差的往往也要大病一場。
想想賈政的長子賈珠,這位就是讀書熬死的.....
還好,這些與衛旭關系不大,他現在已經拿到了考題,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