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4.11初立根基、世界開啟
兩個多月后,時間已經進入了永正十一年四月份,金陵衛家。
“這兩個藍眼鬼,還真有兩下子。”史湘云抓起一把白鹽,又輕輕松手任憑鹽粒從手心落回盤子里,口中感嘆的說道。
“云丫頭,我們能有這些收獲,可全靠了他倆,所以你說話的時候最好客氣點!”衛旭沒好氣的給了她一記爆栗。
“夫君,按照那兩位專家所說,他們現在其實連原本技術的四成效率都沒做到,就這樣已經讓曬鹽的成本不足煮鹽的四成。
若是真有一天能夠達到你說的地步,那不是能夠保證所有人都能不受限制的吃到鹽?”秦可卿贊嘆的說道。
“那還不是很輕松的事情?”對這一點,從現代社會靈魂穿越而來的衛旭從沒懷疑過,因為這真的就是事實。
這么長時間,他自然不可能閑著沒事,而是把精力花在了曬鹽技術研究與實現方面,還好有威爾遜*李再加上伯納德*伍德福兩個專家,這才取得了效果。
曬鹽技術可不只是把海水曬干,然后把鹽掃起來這么簡單,別的不說,如果你用的是夯土鹽池,怎么可能得到干凈的食鹽?
現在建設鹽池用的原料,自然是前些日子已經研發成功的原始版本水泥,配套出產的還有青磚、耐火磚;一些架梁結構,還用了小高爐出產的熟鐵筋骨補強。
眼前的一盤子有些泛黃的食鹽,就是曬鹽技術第一批實現的產物,只是因為技術不到家,導致食鹽內仍有雜質,這才表面發黃。
但這已經完全足夠了,因為現在的所謂“煮鹽”,能得到只是表面泛黃的產品已經屬于絕對上品,甚至還有出來后發黑的所謂“食鹽”。
封建時代的鹽貨可不像現在一樣,連腌咸菜用的腌制用鹽都是雪白的大塊兒,這個年代的各類鹽貨質量差別大的讓人吃驚。
普通百姓能有鹽吃就不錯了,根本沒人顧忌什么質量,絕大多數能買到的官鹽都有雜質,很多還是故意摻雜的沙子、渣土,反而是私鹽,因為想要打開市場而質量更好。
大戶人家肯定不會吃這些東西,他們吃的都是上等的白鹽,比如井鹽、礦鹽等等,最著名的當屬“青鹽”,就是有錢人早晨漱口的那種。
最主要的,還是曬鹽所需條件非常簡單,只要面積夠大,鹽場就能無限制鋪開,理論上產量是沒有上限的。
做個對比,清朝按照最理想的推算,全年的鹽產量也只有一百多萬噸,取上限得兩百萬噸;另一個參考數據,現代華夏則是六千八百萬噸!
根據威爾遜*李的推算,如果把原本薛家鹽場的地盤優化布置,全部改為露天曬鹽場,每年的產量能夠突破十萬噸!
就算是為了隱藏,只開發一部分,再加上將來技術改善,保證每年五萬噸產量還是很輕松的!
這樣的產量在現代社會什么都不是,但在這個年代,卻已經可以用“驚世駭俗”來描述,因為太恐怖了!
按照真實歷史記載,清朝時鹽價一直虛高,一般沿海地區也要十幾文錢,內地乃至山區甚至有五十文以上的,以至于真有人成月不知鹽味!
這些鹽貨肯定不可能走官鹽通道,而是賣私鹽,除去給下面的“分銷商”出讓的利潤,一斤十五文很輕松,這就已經超過了一百萬輛!
這還是“自營”項目,因為再傻的鹽商也不可能只賣自家出產的鹽貨,肯定還會從官辦鹽場拿到一部分官鹽,順便再勾結鹽務官員“變官為私”中飽私囊。
兩者相加的數據非常恐怖,至于說“成本”,基本上直接忽略都行,封建社會的鹽業生意真的是暴利,這也是揚州八大鹽商家家資產千萬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個是最終狀態,想要達到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根據伍德福*李推算,完全達到理想狀態需要大約一年才行,這還是中間沒有意外的情況下。
無所謂,反正短時間內衛旭不可能缺錢,搞這條鹽路更多是為了應付四王八公陣營,等到自己站穩腳跟自然可以輕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