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愛卿,剛剛石愛卿所說,確為老成謀國之言,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江南方面只靠各地自守,怕是很難撐得住。”永正帝難得客氣了起來。
“陛下,平遠伯衛旭以及他的金陵衛就在江南腹心,若是能夠允他組織兵力,至少......”欠了衛旭大人情的柳芳開口說道。
“柳大人所言有理,但金陵本為江南腹心之地,一支精銳之師鎮著,朝廷也能放心一點,萬一大軍調走后有什么閃失,怕是會天下震動。”沒等他他說完就被沈言打斷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柳芳開口建議的時候,只有侯孝康試圖開口支持,朝堂上其他人全都沒有說話的意思,文官方面可以理解,武勛的表現就耐人尋味了。
說起來,這個問題還真就是衛旭自己造成的。
就在他獲封平遠伯的時候,牛奔、柳棟還有侯飛帶走了三個千戶兵力,因為三人調任的位置都在北地,干脆合為一處,三千余大軍浩浩蕩蕩的開赴北疆。
結果牛奔還好,他本就在金陵衛干了兩年,早已習慣了,柳棟和侯飛完全被這些士兵的精銳程度鎮住了!
哪怕是數千里的長途行軍,這些士兵依然能夠自發的保持住陣型,看架勢隨時都能轉入作戰狀態,雖然軍官都被抽調,但他們很自然的就以職務最高者為核心重新完成了組織。
急切之下,兩人全都以最快的速度把情況報到家里,大軍經過北直隸的時候,六大國公承爵人乃至在京勛貴家主全都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就近觀察,然后他們也被鎮住了。
套用當時馬尚的評價,“這些士兵每一個放在我們手里,都能算得上伍長甚至小旗,只要稍加整合就是一支鐵軍,除了糧餉消耗過大之外,幾乎沒有毛病。”
消息傳出之后,所有人都看出了衛旭的帶兵、練兵能力,以至于整個武勛、文官陣營罕見的迅速達成了默契,不能讓這小子再動了,如果可以的話,讓他老死在金陵就好了。
柳芳和侯孝康之所以愿意幫忙說話,根本原因也不是什么欠了人情,而是兩人的主力被調動,負責人不論是誰,損失大了兩人都心疼。
這時候如果能有一支本地強軍配合,勝率自然可以大幅度提升,到時候若是立了功,他倆作為兩營主將,好處自然少不了。
結果在看到如此統一的態度之后,兩人對望一眼,都沒再說話。
再有一點,哪怕這時候邊疆并無戰事,哪怕是理論上的大順朝最強戰力四大邊軍全都閑著,朝堂上沒有一個人提過要調他們平叛,包括武勛陣營也沒有。
“柳愛卿、沈愛卿所說都是謀國之言,不如折中一下,命平遠伯衛旭就地組織兵力,保證金陵不失;待大軍一到,能夠及時組織反攻。
兵力就以剛剛石愛卿所言,以五軍都督府右軍都督陳瑞文為主將,即刻發兵平定叛亂,兵部、戶部協同署理,確保大軍糧餉萬無一失!”永正帝最后收尾。
“吾皇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