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天,全家老小就要搬到一樓的炕上睡覺了。
一棟挨著一棟的小樓,彼此相距不到五尺,。
由于人多,地少,出于節約的考慮,每棟小樓的門前,都只是圍了個小院子。
小院子不大,僅可以架起竹桿子,晾曬衣物罷了。
至于種菜啥的,咳,就別做那個夢了!
康熙不是慈禧!
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玉柱自然不敢搞出袁項城那一套養私軍的把戲。
吃袁大人的飯,穿袁大人的衣,只聽袁大人的吩咐!
這話只要敢喊出來,不出幾個時辰,玉柱肯定要歇菜!
玉柱到了地方之后,背著手,走進了正在施工的大工地里。
這個時代的京城,屬于地震多發時期。
若是磚瓦結構的小樓,一旦遇見大地震,那個損失就完全不可估量了。
至于鋼筋混凝土啥的,就別惦記了,技術要求完全達不到的。
別的且不提了,單單是水泥這一項,就把玉柱給難死了。
一言以蔽之,玉柱主持修的小樓,除了主梁是粗圓木,圍墻是青磚之外,別的材料,盡量采用的是木材。
工地上的進度,其實挺快的。
這個時代,并不存在什么996之類的說法。
玉柱采取的包工不包料的做法,請來的工匠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棲。
又不是皇家那種需要趕工的大工程,工匠們也就沒有挑燈夜戰的可能性。
勇銳營,抬旗之后,擴編為一千二百多人。
哨官以上的軍官,全部都加一塊兒,也不足五十人。
按照玉柱的計劃,這些老部下的住宅問題。這一次,正好都給解決了。
離開了工地之后,玉柱徑直去了勇銳營的軍營里。
部隊小規模的擴編之后,整個勇銳營里,基本完成了北洋軍中,一個標準步兵標的建制,即標營隊哨棚,依次對應著團營連排班的建制。
玉柱自兼標統,也就是團長。一標分三營,三個營的管帶分別是呂武、馬青方和牛泰。
至于,玉柱身邊的親兵戈什哈們,則交給了文德納去負責。
這么一來,玉柱的嫡系部隊,就被他牢牢的掌握在了手心里。
袁世凱,出身于淮軍,從小站起的家,可謂是不學有術,。
玉帥既有學,又有術,從滿洲狀元郎起的家。
袁宮保,靠著小恩小惠,去籠絡將士們。
玉柱,則是干脆解決了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住,這個環節。
吃袁大人的飯,穿袁大人的衣,才多少銀子?
玉柱抓住了牛鼻子,讓自己的嫡系老部下們,在這座京城里,有了自己的小窩。
勇銳營的軍官們,靠自己的那點軍餉,永遠都買不起外城的房子。
現在,玉柱替他們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大家可都是打心眼里感激玉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