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師一開始就介紹了這場拍賣會的規矩。
拍賣師報出起拍價后,第一個舉牌的人就表示他想按照起拍價拍下這個拍賣品了。
如果說后面沒有人舉牌競爭的話,那么拍賣會在三次喊價之后,直接一錘子定音。
表示這件拍賣品就歸第一個舉牌的人所有了。
當然,這只是像下了訂單一樣。
后續舉牌的人還是需要和拍賣會主辦方簽訂合同,支付錢款之后這件拍賣品才真正算是屬于舉牌人的。
不過這種只有一個人舉牌的可能性是非常少見的。
除非那個拍賣品其他人都沒有興趣。
或者是那件拍賣品價格太高了,一般人沒有那個經濟實力。
拍賣會,最常見的還是大家此起彼伏的舉牌,這才符合拍賣會的套路嘛。
拍賣會的主辦方,就是利用的人們這種爭強好勝的心理,才會舉辦這種活動的。
當然是越多人舉牌越好了。
這證明這件拍賣品比較受到大家的追捧,那么相應的,拍賣品也能賣出一個更高的價格來。
拍賣品最后的拍賣價越高,拍賣會的主辦方自然是賺得越多了。
最后拍下拍賣品的人還會覺得自己有本事,從一大堆人手里搶下了這件拍賣品。
也能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應出這件拍賣品是值得大家花這個錢的。
拍賣師也介紹了大家舉牌的規矩。
不需要大家舉一次牌就報一次自己心里的價位。
這次拍賣會的規矩是除了第一次的舉牌,表示你想以拍賣會的報價拍下這件拍賣品以外。
后面的舉牌,一次就代表增加五十萬元。
當然,第一個舉牌的人在后面也是可以繼續舉牌爭搶拍賣品的。
反正只要后面有人舉一次牌,不管是誰,就代表他愿意在前面的那個報價上增加五十萬元。
以此類推,沒有上限。
等到最后一個舉牌人的報價在拍賣師連續叫了三次之后,也沒有人繼續舉牌的話。
那么拍賣師就會最終捶下手里的小錘子。
代表這件拍賣品走完了拍賣會的流程。
也代表最后一個舉牌的人贏下了那件拍賣品。
所以,拍賣師喊出八百五十萬的價格的時候,就代表有人在吳萬利舉牌之后,也舉起了自己手中的牌子。
本來是信心滿滿的吳萬利,條件反射的轉頭看了一眼后面。
沒有辦法,吳萬利搶到的其他人眼中夢寐以求的位置蘇家小少爺座位的旁邊。
當然,也就代表著吳萬利是坐在第一排的。
那么吳萬利想看看到底是誰和自己搶這枚蘇家小少爺也覺得好的戒指就肯定得朝后面看了。
吳萬利可能也是因為只想著看蘇家小少爺的態度了,忘記了這是拍賣會。
拍賣會有人舉牌競價不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嗎
難道只是因為蘇穆表示自己對那枚戒指沒有興趣,吳萬利就想當然的覺得那枚戒指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吳萬利好像忘記了,拍賣會的大廳可不止是只有蘇家小少爺和自己兩個人。
并不是說蘇穆不想要的東西,吳萬利就可以理所當然的得到了。
因為吳萬利的反應還算是快的。
后面那個舉牌的人手中的牌子還沒有放下。
吳萬利發現,那個想和自己爭搶蘇家小少爺也“看好”的慈溪太后戴過的戒指的人居然就是坐在自己和蘇家小少爺后面的那個張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