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吧,應該是好了,恢復一天一更吧)
已經有很多的機器人部隊被損耗掉了,其中一些機器人,已經是達到了五階標準,再激發能源,瞬間燃燒,戰斗力堪比六階生物,也一樣變成了快速消耗品,對戰斗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楚城思索著,他不用微觀力量去查,只是思考機器人的誕生。
最開始,是一個個胚胎,被荊棘王冠制造出來,變成瘟疫礦工,地龍,去挖掘,去開采礦物,然后運送到工廠,統一冶煉。冶煉所需的高爐,能源,來源不一,也是各種瘟疫生物和人類,從遠方運送到工廠,無數低級生物,匯合在一起,制造出新的材料。
那邊的科學家,設計師,繪制出圖紙,他們也是從小培養到大,點點滴滴累積知識,才成為的科學家。
圖紙被技師分析,推演,小規模試驗,轉為大規模制造。
這些機器人戰士,被封裝,用箱子運送到港口,乘坐巨大的海船,向著眾神大陸,一路向西。
有些機器人,在到達伊斯特城的時候,才開啟封裝,從一個橢圓形的狀態,伸展成人形兵器。它們被激活,光腦載入戰斗知識,走向戰場。
一個機器人,經過不知道多少工序,多少方向的影響,才能出現在這里。
然后被雙方戰斗的余**及,瞬間毀滅。
但是楚城知道,如果機器人的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那就不一樣了,如果他有上百億的機器人,可以同時通過科技類的蟲洞,投入在這個戰場上,那就會改變一切。要是有上萬億的機器人,他就可以主宰這里。
規模,銀河宇宙的科技法則,需要規模。
所以星圖的力量,是那么的強大,因為一張星圖里,魔眼上的金屬尖刺,攻擊威力已經足夠強大,一顆魔眼上,可以調動的金屬尖刺數量,全部都是一百八十枚。上萬顆魔眼同時攻擊,就是上百萬的強力打擊。
形成規模,這就是銀河宇宙的法則風格。
三垣星圖,還是太過于追求極致,追求個體戰斗力了。三垣星圖之中的魔眼,單個拿出來也已經很強。
可正是因為如此,才難以形成規模。
四十個戰斗集群,三百六十一張星圖,聽起來很多,可實際上,除了防守荊棘王冠本土之外,拿出來也布置不了幾個地方,還不如隨著軍團核心,一起去戰斗。
除了規模,還有時間。
三垣星圖的規模不足,制造時間也長,要幾十年才能完成。不像是銀河星圖,那金屬魔眼從流水線上下來,幾天后就能發射了。
最低端的魔眼,甚至當時就能拿到火箭上射出去。
相對于眾神的世界,三垣魔眼的成長已經非常迅速,楚城琢磨了一下,是自己的科技等級不足。
一環套一環啊,科技世界的法則,也是要規模性的相互影響。
就好比銀河宇宙,最開始的家鄉,地球一樣,只有國家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成為進入宇宙時代的主力。
華夏行政區的崛起,就是因為有著龐大的人口,良好的教育。
一個國家幾百萬人口的話,在宇宙之中,連塵埃都算不上,瞬間絕種就有可能。就算沒絕種,星際運送的時候,死掉幾十萬人,有可能死的都是族群精英。到達異星球的時候,這個國家可能只剩下低端人口了。
荊棘王冠,人口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