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四國(加上芬蘭)討論之后,同意了邀請芬蘭加入同盟國陣營的提案,華夏收到的只是一個會議的紀要而已。
新仇舊怨和戰勝之后的龐大利益讓奧斯曼做出選擇,讓同盟國陣營再多了一個超級兵,這讓這場兩大陣營的對抗再度進入新的高朝。
但華夏目前只是秘密入盟,為了避免被針對性的貿易封鎖,韋珣一直希望華夏在參戰之前保持一定的自由性。
只要華夏不入同盟國,資本主義的英法就沒有借口封鎖華夏的貿易。
即便上層人物知道華夏這不過是套了件衣服,實際上早就傾向同盟國甚至加入秘密其中,他們也不敢先開啟貿易封鎖。
因為華夏這個龐大的市場讓英法資本家的商品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對議會、國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而底層民眾也不會同意英國封鎖華夏的貿易路線。
在之前的貿易對抗中,華夏就因為皇室的產業被找麻煩而找英法商品的麻煩,打擊在華夏的英法貿易市場份額。
一旦貿易封鎖開啟,華夏絕對會在第一時間針對性的將英法的商品拒之門外,到時候資本家的利潤就會減少,利潤減少就意味著生產的產品減少,工廠會削減工資或者裁員,他們會失業。
雖然失業的人不一定會是他們,但卻有這個可能。
所以華夏即便再怎么親近同盟國,只要一天不公開宣布進入同盟國,英法想要封鎖華夏的貿易的難度也是極大的。
資本家可不會考慮什么國家的國際戰略,考慮什么削弱同盟國的戰爭潛力。
他們只認錢,只認利益。
或許會有小部分人會愛國,表示支持,但更多的資本家會借著影響力去否決這個提案。
而英國法國的執政黨也明白封鎖了華夏的貿易之后,損失會更大。
比起華夏損失和德國、奧匈、意大利的貿易,他們每年僅從在華夏銷售產品的出口關稅和工廠、企業的營業稅就能獲得一千萬的稅收。
而他們一旦封鎖了華夏和德國的貿易路線,選民必然不會在下屆選舉中支持他們,因為他們給他們帶來了失業、帶來了饑餓,減少了收入降低了生活水平。
這就是**執政的弊端,一切向選票看齊,一切以連任和選舉作為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至于國家在未來的戰略,那是他們執政之后考慮的事情。
所以韋珣如今才敢肆無忌憚的繼續和同盟國貿易,完全不擔心英法會阻止貿易。
哪怕是英法明知道華夏是在給德奧意三國輸送工業半成品,增強同盟國的實力,也不好逼迫太緊。
現在英法的希望是拉白頭鷹入場,平衡因為華夏、奧斯曼加入之后他們的劣勢。
最好是在戰場上三下五除二,解決了德國這個同盟國最強者,讓華夏忌憚得不敢下場,再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時候回頭收拾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