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十二月中旬開始,德國、奧匈、意大利從華夏進口的工業半成品就上漲了一倍,價格卻因為優惠條約只增長了四分之一。
而華夏的南洋六省、東北諸省在這個時候加大了農業出口。
和其他國家出口的農產品不一樣,華夏出產的農產品都是肉制品罐頭、水果罐頭、餅干這樣經過粗加工可以長期保存的食品。
武器和糧食,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類別東西在這個時候成為全世界最為需要的。
南美的石油、鋼鐵、硝石等原料也在一船船的運往中歐。
風起云涌,世界大戰已經成為定局。
因為華夏當前的力量沙俄根本無法扭轉戰局的劣勢,但卻又不甘心失敗。
在英法的斡旋下雖然雙方沒有達成和平,但卻默契的都停止對亞爾斯克的增兵。
在白頭鷹的調停下,華夏更是同意了不會對布拉茨克的二十萬沙俄軍隊發起攻擊,但沙俄在布拉茨克的軍隊必須在明年四月1日前全部退到葉尼塞河以西。
雖然不知道英法和沙俄怎么商議的,韋珣也能猜出個七八分。
同盟國和華夏都想要先解決沙俄,然后逼迫英國人退場,碾壓法國。協約國的戰略卻是先擊敗德奧,逼迫意大利轉變陣營,然后聯合白頭鷹對華夏發起最后的進攻。
華夏廣袤的國土,龐大的人口,逐漸發達的工業都在告知所有想要和華夏開戰的國家需要承受巨大的代價。
僅僅是英法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在陸地上擊敗華夏,英國人的算盤無非是將基督世界的強國都聯合起來,一起到華夏的領土上瓜分財產。
有風險有損失大家一起承擔,無疑會讓英國可以接受。如果僅僅是目前這樣協約國中的英法日俄進攻華夏,徒耗錢糧兵力之外,也會給同盟國機會。
大家一起上,損失都一樣才是最好的做法。
在分析出沙俄不簽訂停戰協議的真實目的是在結束歐洲戰事再回頭“收復”被華夏占領的葉尼塞河以東之后,韋珣也就安心了。
不簽訂協議但雙方為了積蓄力量面對接下來更大的戰爭,絕對不會大動干戈。
布拉茨克二十萬俄軍老兵對于沙俄來是力量的增強,這些經過戰火淬煉的老兵會是沙俄軍隊的中堅力量。
但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盡快在葉尼塞河以東的區域穩固統治,華夏同意了這個要求。
原本內閣是不同意這個意見的,但在韋珣的堅持下,勉強通過了這個議案。
韋珣也不擔心這二十萬人能起多大的風浪,如果調到俄屬波蘭的戰爭,三五個月的對抗就會讓這些人所剩無幾。
即便在亞爾斯克和華夏對抗,華夏也完全不擔心。因為到時候的沙俄必定因為列同志而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