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韋珣還計劃在收音機出現之后,建立科研雜志類型的廣播電臺,在無線電廣泛使用的時候,成立全球性的報刊雜志。
這個計劃其實早就有了,只是因為他知道華夏現在的斤兩。
以華夏的科研成就和人才儲備,根本沒有辦法和人家坐而論道。
本就是學生身份的華夏想要弄一個柳葉刀這樣權威的學術期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最少在華夏沒有相當的科研實力之后是不可能的。
原本他計劃是在華夏擁有一批頂尖的人才之后才在這方面考慮,但娶了德國公主之后,他的思路活泛,想到了新的辦法。
維多利亞·露易絲科學研究院目前選定的建立地點在南京市的棲霞區。
之所以選在南京,也是因為目前江浙一帶是華夏最發達的地方,考慮的發展的相對均衡,風景秀麗不比歐美落后的南京就是很好的選擇。
無論是從陸路到南京還是從長江乘船,那些人才都會看到華夏不錯的發展,看到秀美的風景,有利于改變華夏在國際上落后的形象。
不過維多利亞·露易絲科學研究院終究是私人性質的,雖然多了許多便利,但也沒有國家作為后臺。
韋珣也沒有想著只建立一個維多利亞·露易絲科學研究院,華夏也需要建立類似后世中科院的學術機構。
只是因為目前華夏的底蘊不夠,只能作為一個提供場地資金的投資人和舉辦人,再提升權威性和影響力。
不過中科院不能搞,天賦異稟的少年卻是可以培養的。
韋珣雖然在華夏實施了類似后世華夏的全面教育,但對于初中、高中以及大學,都不以全面成績論。
他始終認為一個人的天賦是不可能全面都最強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后世那種唯考試成績頂英雄的模式有利有弊,但韋珣覺得還是可以改。
有的孩子數學天賦點滿,三四年級就可以搞定高數,有的孩子物理或者化學天賦奇高,他們或許文科也極好,但也有天縱奇才偏科嚴重落榜的。
韋珣對此做出的調整就是在小學、初中階段讓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等到中考、高考,在擇優錄取分數線的基礎上,對那種文科低,理科滿分或者文科滿分理科低的學生開方便之門。
這樣的人才哪怕培養出來是個大未必佳的人,也是不錯的,畢竟一個人學了太多東西步入工作崗位最終也就用得到部分。搞科研的要文采好有啥用?搞文學的難道必須要理科數學必須好嗎?
而只要一千人里面出現一個華羅庚、錢學森這樣的人才,就會獲得巨大的利益。
(雖然大學對偏科奇才有免試資格,但也只是方式,沒有明確規定和正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