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清廷的軍事實力早就被軍方分析得一清二楚,戰斗力更是連預備役都不如。
在復興黨的建立之前,所有的政法大學肄業和在校學校都已經分配好了任務。除了因為人手不足無法將黨員下派到鄉鎮去,從西南到東南十個省,復興黨都能確保每個縣最少有兩名黨員主持地方工作。
除了復興黨負責的政務工作,復興軍將派遣傷殘的退役的士兵和軍官在當地組建民兵武備部,每個縣有一個連的現役部隊進行治安維穩、預備役組建等工作。
從1895年六月到現在的1900年2月1日,韋珣從只有手下只有三十個堂兄弟到現在的24個師三十六萬大軍,預備役47萬。
除了第十四師師長黃鉞率部負責駐扎海南島,第二十二師、第二十三師、第二十四師換防到印度**作為法國雇傭兵磨練之外。韋珣將第十五師、第十六師、第十七師三個師布防在臺中、臺北、臺南以防備日軍突襲。
十三個師近二十萬人是韋珣進攻清廷的全部軍事力量。
其中緊鄰防城縣的廣寧省韋珣布置了六個師,第一師,第二師、第六師進攻防城港,隨后第一師進攻廣州城占據粵省,第二師進攻桂省,第六師從桂林進攻永州。第三師、第四師、第五師由南寧、百色進攻滇、黔、川三省。
在滇、黔、桂三省完成戰斗目標之后,滇、黔、桂三省駐軍組建第一軍司令部,防備英法兩國趁國內局勢混亂侵占黔省。
第七師、第八師由臺中出發,登陸福州,第七師攻占閔省,第八師由龍巖進攻贛州,目標贛省。
第九師、第十師,第十一師從臺北出發,登陸杭州灣,第十取滬縣,第九師進攻浙省,第十一師進攻蘇南地區據敵于長江以北。
第十二師作為第二批部隊,在第十一師攻占鎮江、南京之后沿長江乘船西進,在銅陵登陸扼守安慶、銅陵、蕪湖,派兵占領黃山。第十三師暫時作為預備隊。
東北方向,由東北復興軍總司令韋文禹在原有的東北義勇軍基礎上改編出第十八師、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四個師的現役不對以及四個師的暫編新兵師。戰略目標是奪取山海關,沈陽。占據整個東北并就地征募軍隊,以及應對可能的沙俄軍隊的進攻威脅。
這一戰,韋珣不僅是要將半個華夏納入自己的掌控,也要告訴天下人:大清要完了!
現役部隊二十四個師,36萬人,預備役47萬人,比起清廷近百萬的紙面軍力,數量差距并不大,質量差距更是云泥之別。
【作者題外話】:暴兵數量問題請不要糾結。因為主角保衛了臺島,在可能的日軍后續進攻情況以及推翻清廷成為新朝的追隨者的誘惑,征兵并不困難,加上臺島青壯在前面抗日的時候有近四成入伍。還有從臺島對面的閩粵兩省也可以獲得兵源,畢竟臺島很多宗族都是對岸遷徙過去的。而在這個年代,獲得了地方勢力的支持征兵真心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