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韋珣不在乎孩子們的美好同年,而是這個年代不允許。比起像另一個時空為了抗戰讓十一二歲的孩子懵懵懂懂的上戰場送命,韋珣更愿意將孩子們從小培養成為一個準軍人,哪怕未來自己和自己的政權因為不可避免的意外分崩離析,那么這些知識也足以讓這個國家有底蘊反抗侵略者。
這些經過基礎教育的少年將是華夏重新崛起的種子,在軍事上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的少年將成為未來國家國防力量的的軍官。
其他的武術、美術、音樂這樣陶冶情操的課程,都歸納到每周一節的興趣愛好課由學生自己選擇和自己學習,不以班級教授,而是分別開設大課堂,讓一群興趣相同的少年交流和學習。畢竟藝術這種東西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看愛好和天分。
因為清查懲處腐朽的舊式官吏和滿漢八旗子弟,如今復興黨手中掌握著大量的金錢。教育對于國家實力的重要性可是一清二楚,教育的再龐大,只要能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不管怎么樣都是值得的。
至于高中、大學,除了以個人名義和家族名義針對優秀學生進行助學貸款和獎學金,資質一般的看學生的家境了。畢竟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足夠滿足日常生活和勝任普通工作。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以現在復興政權統治的半壁江山來算,人口大概在兩億六千萬,畢竟這些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只適齡的義務教育兒童就有4千多萬。
以韋珣制定的標準,提供早餐、午餐兩頓,不收任何費用。每個學生每年將花費1.7兩銀子,全國的適齡學生義務教育花費就是1.2億兩。學校維護、教師工資這些加起來少說也要八千萬兩。
還有已經在進行的師范學校,因為人手的不足,只能先期選拔一批知識青年,然后建立各省的省師范,之后這些學生將分散在各府縣成為師范學校的教師以培養當地的師資力量。這一計劃雖然現在每年花費不過二百多萬兩,但是隨著師資力量的增加還會增加投入。
每年將近2億兩的教育經費真的對于照比清廷每年1.3億的稅收怎么想都不夠,其他如工業計劃、交通計劃、國防計劃也都是大窟窿。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韋珣搜羅了腦海中為數不多的貨幣知識,然后高價找了幾個能力不錯的德國經濟學家和銀行家,耗時兩個月在韋珣的草案上制定了新的貨幣體系。
第一步是利用手中的價值4.3億銀兩的白銀和黃金建立華夏銀行作為貨幣發行銀行,然后將華夏銀行開到各縣(沒有足夠的合適人才)。
新的華夏貨幣10元=1英鎊=25法郎=5美元=2德國金馬克=20德國馬克=9盧布=10日元=14西班牙比索。(小說內容,取材自百度文庫—晚清匯率。四舍五入取整數,后續如因世界局勢變化可能會貶值但書中會說明當時的匯率)
【作者題外話】:我是憤青我驕傲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