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基隆港已經沒有完好的船塢,港口碼頭被聯軍大艦隊摧毀得只剩殘垣斷壁。
不過華夏海軍在此停泊只是為了添加燃煤,原本計劃中接收艦隊之后試航和稍微演習一下就主動和聯軍大艦隊決戰。
不過最后海軍部還是承認他們想當然了,因為艦隊沒有進行過一次戰斗編隊演練。一旦開戰很容易出現弱點,從而影響艦隊的戰斗力,因此不得不延緩決戰時間。
沿海能摧毀的地方已經被聯軍大艦隊光顧了,華夏海軍沒有必要冒險主動決戰。
在臺島基隆港口簡單的補給燃煤之后,龐大的海軍艦隊在東沙海域進行了實彈試射和各種戰斗隊形的演練。
三天之后,復興海軍返回瓊州洋浦軍港開始檢修和補給。
十月10日,當華夏海軍冒著濃煙向臺島海峽前進的時候,聯軍大艦隊也從那霸出發。
聯軍大艦隊組成三個編隊,以俄海軍勝利號為總旗艦同奧斯利雅比亞號、斯維特號為第一戰列艦編隊。
以彼得羅巴普洛夫斯克號為旗艦同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羅斯季斯拉夫號編為第三戰列艦編隊。
以富士號為旗艦同富士號、愛宕號、美濃號組成第二戰列艦編隊。
腳盆雞聯合艦隊在之前和華夏海軍一場大戰也將巡洋艦和驅逐艦消耗大半,所以巡洋艦第四編隊的組成只有三艘,
毛熊艦隊八艘巡洋艦和六艘巡洋艦及其余驅逐艦分組成三個巡洋艦編隊。
兩支艦隊都是為了和敵人進行決戰,雙方極有默契的在澎湖東北方向海域遭遇。
華夏海軍在接收臺島無線電臺發送的敵艦報告之后開始搶調整隊形和航向,當雙方遭遇的時候,復興軍已經搶占T位。
其實在上一次和腳盆雞聯合艦隊交戰過程中,華夏海軍就發現了在鐵甲戰列艦時代,炮塔技術的升級已經讓以往海戰中的T優除了前幾輪攻擊獲得一定優勢之外,對之后的海戰并無用處。
如果交戰雙方都在尋求決戰而不是脫離戰斗的話,那么一場海戰很容易形成并列的同航戰。
在華夏海軍率先完成轉向的情況下,面對華夏海軍的有利位置,聯軍大艦隊也開始轉向西北轉向,尋求同航戰。
率先完成艦隊轉向的華夏海軍對敵人第一戰列艦編隊發起炮擊。
聯軍大艦隊第一戰列艦編隊和第二戰列艦編隊是并列行進,在遭遇華夏海軍之后第一戰列艦編隊不得不加速以讓出空位,以便第二戰列艦編隊能夠快速加入后續進攻行列。
而華夏海軍見此情況之后全體艦隊提速到20節向東北方向移動,在七輪炮擊之后脫離了與敵軍第一戰列艦編隊的集火范圍。
此時的第三戰列艦戰列艦編隊因為大艦隊需要保持隊形,與華夏海軍此時是反航向。華夏海軍三支戰列艦編隊在兩分鐘之內完成集火,只兩輪炮擊就達成跨射。
聯軍第三戰列艦編隊遭受九艘戰列艦集火,為了防止被華夏海軍后續的炮擊鎖定,隊形一時之間變得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