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珣在毛熊艦隊宣布投降的時候就接收到了海軍傳來的電報,這份電報通過擁有電臺的輕型巡洋艦到達臺島海峽發送無線電到福州,然后由福州的電報局轉發到廣州。
這場海戰他在開始的時候主要是擔心海軍不能完好的發揮新戰艦的戰斗力,其實對于戰爭的勝利他是有不小的把握的。
他更多的是擔心海戰損失太大,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之后說不定英國人會直接調遣印度洋艦隊過來將華夏海軍完全扼殺在崛起之路上。
不過現在他不擔心了,主力戰列艦一艘沒有沉沒,兩艘重創三艘中創的代價微乎其微,花費一些時間就能修復好。
九艘戰列艦,在遠東這片地方,哪怕是腳盆雞在兩年內的六艘主力戰艦服役,華夏海軍依舊有足夠的優勢。
不過海戰勝利了不代表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那不是韋珣的風格。
腳盆雞和毛熊依托那霸連續炮擊了華夏沿海近五十天,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一億五千萬華元(1500萬英鎊),民眾傷亡七萬余人,受災民眾更是多達五十七萬人,損失商船運輸船31艘。
如此慘重的損失,韋珣可不愿意就這樣算了。
1609年,薩摩“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余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向其“進貢”。
同時還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系。如據《明史》記載,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腳盆雞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臺島)”,當時忍辱負重的尚寧王在國家殘破的情況下,依然不忘“遣使以聞”,通報華夏防備腳盆雞侵略。
滿清入主中原后,中琉冊封關系繼續保持,貿易和文化交流還更為擴大了。
然而,腳盆雞明治維新后,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原來薩摩對琉球的侵略掠奪,還只是腳盆雞西南某個島藩的強盜行為;現在,腳盆雞則要進行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了。
明治初年的“征韓論”中,就提到了要侵占琉球。明治五年(1872年),腳盆雞借琉球使者到訪腳盆雞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并列入所謂“華族”。這是維新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系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華夏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
腳盆雞政府不斷施加政治、軍事壓力,進一步脅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屬關系,但每次均遭拒絕。
1879年3月,腳盆雞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人員,采取突然行動,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4月4日,腳盆雞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隨即大肆搶掠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以及琉球國的政府檔案,企圖銷毀和隱匿歷史見證。并強迫尚泰王等前去腳盆雞。
琉球王國兵微國弱但仍拼死反抗,發出血淚抗議,并曾秘密派官員赴天津謁見李鴻章,請求滿清“盡逐日兵出境”。滿清也據理與腳盆雞力爭過,但終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這當然也是與滿清腐朽、實力衰落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