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是十月31日,東北已經開始進入冬季,天氣也愈發的寒冷。
為了更快的結束東北戰事,華夏海軍集結了舜帝號、敷島號、神農號、女媧號組成第一戰列艦編隊。就連只是進行了簡單修復沒有完全恢復戰斗力的炎帝號、黃帝號、堯帝號三艦也被開出軍港。
七艘龐大的戰列艦此時在遠東是最強海軍,除非印度洋和馬六甲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親自下場,冒著損失差不多數量的戰列艦的風險來和華夏海軍進行一場得不償失的海戰,否則遠東的海域在短時間內是復興軍說了算。
加滿燃煤和彈藥的華夏海軍一路乘風破浪,順利的抵達了丹東。
此時的丹東比起兩個多月之前已經是攻守易勢,聯軍大艦隊的戰敗讓他們失去了制海權。隨后三支重型巡洋艦和五艘輕型巡洋艦在十月24日起就開始在黃海的丹東、旅大地區游曳,阻止腳盆雞的運輸船和民用船只靠岸撤離士兵。
在此之前,腳盆雞在接到海戰大敗虧輸的消息之后就迅速組織起大量的運輸船和商船。在短短十天的時間,腳盆雞陸軍就已經幸運的撤離了四個師團的部隊。
不過隨著華夏海軍巡洋艦編隊的到來,腳盆雞陸軍已經無路可走。
原本在莊河登陸的兩個師團是最先撤離的,但是他們的撤離讓原本負責牽制和阻敵的復興軍兩個師可以空出手來。
這兩個師和旅大地區的三個師合兵一處,將腳盆雞旅大的兩個師團的陸地前進方向團團包圍。
雙方交戰最為激烈的地方在鴨綠江入海口,那里幾乎是所有腳盆雞陸軍撤退的唯一出口。
腳盆雞登陸的六個師團(有一個師團是從朝鮮渡河過來的)在入海口挖掘了密密麻麻的塹壕和交通壕,然后夜以繼日的從入海口將部隊通過漁船商船撤離。
這里因為是入海口,大量淤積的泥沙讓巡洋艦無法對腳盆雞進行炮擊,唯一能進入的只有驅逐艦和魚雷艦這種小型艦船。
華夏海軍魚雷艦都是近海作戰的,數量也不多,從瓊州到達鴨綠江河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驅逐艦被編入巡洋艦編隊進行攔截任務的只有四艘,并且有一艘因為抵近炮擊腳盆雞撤離士兵的漁船被布置在岸邊的炮兵陣地擊沉在鴨綠江河口。
驅逐艦全員一百多人損失近半,若不是其他三艘驅逐艦進行掩護和救援,恐怕他們無一生還。
此時的腳盆雞陸軍可以說是困獸猶斗,復興軍卻不能執行“窮寇莫追”。好不容易局勢逆轉包了個大大的餃子,被動了幾個月憋了一肚子火氣呢,哪能看著他們逃走。
于是兩軍開始不再吝嗇彈藥,復興軍將原本布防在大洋河和長山、大小黑山周邊的部隊全部集結,加上原本駐扎鴨綠江的部隊,復興軍擁有兵力十二個師共計十五萬人。
腳盆雞此時在鴨綠江入海口的部隊則有四個師團約七萬兩千人。
看似復興軍擁有兩倍的兵力,實則可以動用的兵力不過八個師。因為腳盆雞撤離的四個師團加上之前的四個師團已經集結了八個師團的兵力。
八個師團在鴨綠江對岸日夜炮擊,不斷發動夜襲和登陸,試圖打破復興軍的鴨綠江防線解救友軍。即便不能打破防線,也能減輕還在對岸的四個師團的防守壓力,讓更多的部隊成功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