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到了灘涂,哪怕是己方兵力折損大半,但是只要放下武器,他們將不再被死神召喚。
這得益于復興軍的俘虜政策,每天雖然兩頓勉強吃飽的食物(雖然他們吃不慣),然后就是在前線幫忙挖掘和修復戰壕,運氣好的還能被派到較高的安全地帶對他們的同胞用俄語喊話。
喊話的內容也極為誘人,只要投降,他們將獲得食物、棉衣。
要知道隨著十月的結束,西伯利亞的寒風呼嘯讓伊爾庫茨克集結三十多萬毛熊士兵苦不堪言。
復興軍不到十萬人的規模,加上運輸里程短,補給需求剛好可以滿足。
從伊爾庫茨克到莫斯科,直線里程長達4200多公里,運輸距離最少是復興軍的十倍(鐵路有直線?),并且原本毛熊的后勤運輸就極為混亂。哪怕是開戰十個月,他們也只是在原本的效率上提升了不到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前期主要運輸的是士兵、彈藥和食物。等到十一月的氣溫日漸寒冷,大量的士兵開始出現凍傷。
雖然不至于凍死人,但是衣衫單薄的士兵如果離開溫暖超過半天就會生病。
斯柳江卡防線,第二十八師師長何海清快步走向塹壕,身邊幾個警衛走在前后掩護。
參謀長李杜在后面邊走邊說:“今天是敵人第六次進攻,不過他們缺少御寒的衣物,昨天夜里探照燈發現有少量敵人在我們射擊范圍之外搜羅彈藥和衣物。”
何海清自顧自的走著:“炮兵那邊怎么樣了?我聽說有兩門炮因為打得太多,炮管損壞了?”
“無法修復,只能等后方調劑新炮過來了。”
“行,讓他們緩著點打,雖然敵人進攻來勢洶洶,擋住敵人也不是只靠炮兵的。”
見到師長過來,很多士兵都快速的起身敬禮,何海清擺手示意他們繼續休息。等一直到了最前線的陣地,何海清從警衛手中接過望遠鏡。
望遠鏡中,鐵絲網在混凝土固定的基座上的木樁上組成密密麻麻的障礙,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兩三個士兵在加固和維修損壞的地方。
鐵絲網周圍全是毛熊的尸體,血水在低洼處匯集,不少被炮彈炸出的彈坑更是被尸體堆滿。三兩成群的復興軍小心翼翼的查看有沒有偽裝死亡的敵人,遇到受傷未死的也用刺刀將其擊斃。還有幾個抬著擔架的士兵將槍支彈藥放在擔架上,佝僂著腰快速在山坡上移動,將戰利品運送到陣地中。
“炮襲!!隱蔽!!!”
不遠處響起哨兵的聲音,還在觀望的何海清被警衛連拖帶拽的塞進防炮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