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自以為己方優勢兵力,又有毛熊撐腰,對于十天前停留的敵人會不會出現并不擔心。
此時已經是傍晚,外蒙騎兵已經開始駐扎準備休息。他們的進攻目標是奧洛維揚寧斯基,這里是赤塔到滿洲里的中東鐵路中斷,也是復興軍步兵支援最慢的地方。
根據他們獲得的情報,復興軍只在這里駐扎了一個團的部隊。如果能突然攻下這里焚毀火車站那他們就是大功一件,如果不能攻下,那么他們將會再次分兵破壞鐵路。
一直到夜里十二點左右,吳佩孚和鐘松文只感覺面頰已經毫無知覺,耳朵和手腳都很是僵硬。
不過他們心中難以抑制的是喜悅,敵人如此大意和毫無防備。尤其是幾波偵察的外蒙騎兵沒有發現他們。
原本駐扎在額倫察布只是因為這里便于阻擊敵人,防止敵人大規模損壞鐵路。結果沒有想到敵人也是和他們一樣的打算,雙方極有默契的在額倫察布遭遇。
因為額倫察布有著敵人的燈火,復興軍完全不需要打著火把行軍。一萬四千多人的隊伍(偵察派遣了部分)除了馬蹄在草地上的輕響和戰馬偶爾打的響鼻就再無其他聲音。
兩個師在北面一分為二,騎兵第一師吳佩孚部在西面布置步兵陣地,準備攔截敵人的逃竄;騎兵第二師則從東面發起突襲。
一直到接近敵人營地三公里左右,第二師才因為逐漸加快的馬蹄聲被敵人的執勤哨兵發現。
一時之間,營地中全是蒙語呼喝之聲,翻來覆去就是:有敵人突襲,準備防御,控制戰馬。
復興軍騎兵裝備有騎兵軍刀一柄,K98AZ短槍一支,二十發毛瑟C98手槍一支。
尤其是毛瑟手槍,在德國只是被當作有商業價值的槍支,在復興軍引進生產線之后卻被復進行改制。其中彈倉增加到20發,使用的是和復興軍的制式裝備K98b型同口徑的7.92毫米子彈。
至于困擾德國人的射擊之后槍口上跳問題,后世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稱華夏創造性地發明了將毛瑟手槍槍身傾斜45度或放平射擊的方法,解決槍口上跳問題的同時還能在連發時獲得掃射效果,增加殺傷面積。
其實,這種說法頗有夸大誤傳之嫌。毛瑟C96及其衍生型、仿造型作為早期自動手槍人機功效相當差,重心靠前,握持不便,射擊震動大,不易控制,即使半自動射擊都需要長期練習才能掌握,而在全自動模式下根本無法做到精準射擊,即便斜置、平置槍身也沒有明顯的改進。
哪怕是復興軍軍方花錢要求進行德國那邊改進,也只是解決了部分問題。現在復興軍的毛瑟手槍使用的型號是C98,改善的握持適用性、小幅度減少了后坐力和準確。
騎兵師使用的毛瑟C98做不到韋珣后世抗日神劇中的雙槍連射,更多的是加裝木制托板在馬上抵肩射擊。
只是比起步槍的裝填慢、不適合近戰等缺點,二十發彈倉的手槍在突擊進敵人營地和騎兵沖鋒交戰時獲得短時間的優勢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