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方越來越寒冷,瀚海防線的毛熊軍隊真的打不動了,每天最少一千多人的非戰斗減員讓伊爾庫茨克的戰區總指揮用極其無奈的語氣向沙皇匯報了情況。
戰爭無法繼續了,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后勤上,這是毛熊的高層不得不認真面對的現實問題。
哪怕是毛熊在十一月天氣寒冷的時候就開始運送被服,西伯利亞的低溫也讓運力受到不小的影響。
一個多月的運輸也僅僅能滿足三分之一的需求,近四十萬的毛熊士兵還有二十多萬在寒風中穿著單薄的夏裝。
前線無法取得進展,毛熊的戰爭經費也是日漸枯竭。加上法國人這個金主一直在要求毛熊停止戰爭,將精力放在壓制德奧上,恢復毛熊的波羅的海艦隊。
哪怕是毛熊再頭鐵,依舊不得不考慮結束戰爭。
其實按照正常的交戰,以復興軍掌握絕對的戰略優勢,毛熊在海軍大敗虧輸之后恐怕確實會考慮談和。
在毛熊一百多年和滿清的交戰經驗,“清國人”就是病夫的代名詞。哪怕“清國人”取得了戰爭的一些優勢,也會如當初的“尼布楚條約”一樣交出他們想要利益。
可是,與他們交戰的是華夏復興黨,極其難纏的對手。
之所以一直拖著沒有談和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放不下面子。
所有的列強對“清國”都取得了勝利(腳盆雞此時還不是列強),唯獨他們敗給就復興軍并且將會割讓大量領土,丟失他們努力上百年才獲得的遠東出海口。
這不是等于告訴全世界“列強之中你毛熊最菜”。
十一月的大規模進攻,從戰略上毫無破綻。先是前線消耗和牽制復興軍,隨后從水上發起登陸,等待哥薩克破襲補給線,使復興軍沒有辦法獲得補給而不得不放棄防線。
可他們在對付復興軍的時候什么都考慮到了,唯獨沒有考慮到的是進入冬季之后氣溫對于戰爭的影響。
或者說他們考慮到了,但是為了勝利不得不和賭一把,是復興軍補給先撐不住還是他們的士兵敗于寒冷。畢竟在毛熊人的眼中,冬季不僅僅是代表寒冷,更是他們走向勝利的朋友。不過很可惜,他們敗于自身的補給。
韋珣之所以終止繼續視察的想法,主要原因是這次和毛熊談判之后,必然會牽動整個世界的格局。
列強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結成軍事同盟對抗競爭對手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其中最為關心復興黨是保持中立安心發展還是加入同盟國的是法國,關乎未來法蘭西的本土安全。
在韋珣預想的華夏在一戰中該如何自處,最佳的選擇是不加入同盟國,通過貿易向同盟國陣營售賣軍火以獲得高額利潤,讓歐洲的“文明人”相互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