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防線在1901年的1月24日已經是銀裝素裹,雙方的戰線依舊處于對峙狀態。迫于愈來愈寒冷的天氣,哥薩克騎兵已經在一月初就撤退到外蒙休整。
這并不是哥薩克騎兵被復興軍擊敗,而是大雪加上寒冷的天氣會讓馬匹的機動能力下降,而失去機動的騎兵面對火器效率提升的近代戰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所以哥薩克騎兵不得不放棄進攻。
哥薩克不再破襲復興軍補給線,復興軍從沈陽調集了四個師的部隊增援瀚海防線,以替換并不適應寒冷氣候的閩粵籍軍隊,同時加緊運送物資和彈藥。
尤其是齊齊哈爾到錦州的鐵路還有一個月就可以貫通,其中居功至偉的就是奧匈帝國幫忙征募的德籍、奧匈籍的運輸船,哪怕是聯軍大艦隊處于優勢地位,這些運輸船依舊以正常商貿的名義為復興軍運送鐵軌。
這條卡班斯基到哈爾濱再到錦州的鐵路的貫通,意味著復興軍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卡班斯基島齊齊哈爾沿線派駐兵力,哥薩克的撤離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無奈于戰略劣勢的毛熊在法國許諾再次借貸的誘惑下,扭扭捏捏的和復興軍達成和平協議。
協議大致內容:
一、復興軍和毛熊互相交換俘虜,余下的三萬多毛熊俘虜除了是軍官之外,沒有了下文
二、毛熊以兩千一百萬英鎊出售貝加爾湖以東、貝加爾山脈以南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在內的領土給華夏,貝加爾湖為雙方公共區域
三、復興軍在瀚海防線布置的兵力不得超過三個師,毛熊在伊爾庫茨克的兵力不得超過十個師
四、復興軍遣送毛熊民眾至伊爾庫茨克州
五、簽訂為期五年的和平協定
這次簽署的和平協議可謂是給足了毛熊面子,全文沒有絲毫提及毛熊戰敗或者復興軍勝利的詞匯。而是以“為了華、俄兩國友好情誼,為了雙方不再進行不必要的戰爭”的名義達成和平。
得益于之前毛熊出售過阿拉斯加省份的關系,所以毛熊的人民對于遠東的荒涼之地被高價(比阿拉斯加貴多了)出售給華夏,顯然毛熊對于國內有了交代,國際上也有了體面的收場。
至于雙方約定在瀚海防線部署的兵力,主要原因還是毛熊承受不了在伊爾庫茨克州維持四十萬軍隊的經濟壓力和補給壓力。只能通過談判限定最大兵力來減少支出。
遣送毛熊僑民到伊爾庫茨克是毛熊主動要求的,因為現在的西伯利亞真的是地廣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