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教育的前幾批人,他們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會對華夏造成極大的影響。
法國人的浪漫自由,英國人的紳士風度,白頭鷹的自由皿煮,在韋珣看來這些風氣都不適合。
見到學生們上船之后,教育部副部長蔡元培感慨的說:“華夏復興,在于教育啊。”
韋珣聽到他的話說道:“鶴卿先生說得極是,我聽陳嘉庚說我們派到德國學習的第一批師范學生就要回來了?”
蔡元培知道他問的是1897年年初和1898年年中選派的師范教師,因為當時華夏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來進行物理、化學、工程、機械、動力等科學學科的教育,只能從瓊州、民墾公司、臺島的青年人中挑選一批有一定功底的人到德國學習。
當時蔡元培還沒有加入復興黨,他是去年五月份加入的,身為教育部長,他也對這兩批師范生的歸國很期待:“德國那邊發電報過來說要九月才肄業,要回來估計最少也得十一月。”
聽到十二月才回來,韋珣點點頭表示知道了。
現在的教育部長是馬相伯,正在杭城組建浙省師范大學。
這個人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是**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大學的創始人和首任校長,他是**四大名校之一復旦大學的創始人和首任校長,他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輔仁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是上海名校向明中學和復旦中學的創始人和首任校長,他傾盡家產辦教育。
他和蔡元培、李嘉庚、盛宣懷、陶行知等人對近代華夏教育極其深遠。
復興軍收復滬城非租界區的時候,他正深感“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
原時空中他計劃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規定該產業供作中西大學建成后的學生助學金。
到滬城主政的復興黨官員聽到這位老人有這樣超前的想法,全然沒有他印象中的老年人的古板迂腐,找上門洽談一番之后更是對這個老人的想法佩服不已。
韋珣接到滬城的電報之后立馬就想起了這個活了一百多歲將后半生都奉獻給華夏的老人,可自己又脫不開身,只能請鄭祖蔭前去游說。
鄭祖蔭到了佘山之后,先是介紹了復興黨的政治綱領,又詳細說了教育部的計劃,邀請他到教育部任職。
只是這個老人不喜歡這些虛名,受邀之后沒有管自己是什么職務,拿著經費就表示會在江浙徽建立起師范大學,把教育搞好。
雖然掛名了部長,但實際的教育部負責人是鄭祖蔭,李嘉庚負責更多的是為接下來的義務教育提供師資力量。
本章錯誤已經修改,感謝書友的提醒。
這串話是水字數,否則章節修改達不到字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