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大家各過各的,小弟要是被欺負了,大哥能罩得住那就肯定罩你,要是大哥惹不起或者覺得代價太大,那小弟沒了就沒了。
小弟呢?覺得大哥能給自己好處,平日里靠著他的名頭也能不被欺負,要是大哥不行了,那就自己另外找個大哥。要是覺得自己上也行的,說不定還會回頭想要奪大哥的地盤。
雖然這個朝貢體系更多的原因是古代交通問題和統治成本造成迫不得已的體系,不過時代已經變了。
等到二戰之后一波反殖民浪潮襲來,所謂的朝貢國、勢力范圍、殖民地或者附庸國,都想方設法的通過手段自己單干。
正是知道這一必然的歷史,韋珣認為華夏沒有必要建立什么殖民地,建立保護國。勢力范圍倒是可以搞搞,賺取經濟利益。
在他心中,要么是華夏直轄領土,要么就是徹底清除當地人成為主人。以華夏龐大的人口基數,全然沒有西方國家的因為人口問題無法將殖民地建立成直轄省份的問題。
那些民俗和文化復雜的,比如印度半島、中亞,他根本提不起來興趣。
如果說兩次世界大戰是極端民族主義爭奪生存和發展空間,那么二戰結束之前就是一個國家確定領土版圖的最后機會。
這一次進攻兵出太后,主要是要切斷滿清和外蒙的直接聯系,其次是從晉北布置兵力為之后進攻滿清收復晉陜兩省做準備。
負責主持南線步兵攻勢的是第三十三師鄧仲元部,參謀長陳可鈺;負責主持北線的步兵攻勢的是第三十二師蔣百里部,參謀長景振卿。
加上在保定執掌第五軍的第三十一師師長蔡鍔和參謀長張孝淮,這幾個人可是軍校的第四期畢業生中最優秀的幾人之一。
不論是善于識人用人的鄧仲元還是用兵如神的軍事天才蔡鍔,亦或者戰略天賦極佳的蔣百里,都是韋珣極為看重的未來軍隊高層。
做參謀長的三人也極為厲害,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在后世,都是成就不菲。
這一次用上這批只有二十來歲的小將,韋珣的本意是讓他們到戰場上拿滿清練練手,就當作實習了。
就靠這陣容,連作戰計劃都是他們自己指定的,韋珣看都沒有看就簽字同意。
不說其他人,韋珣估計給蔡鍔兩個師就能把滿清直接錘得滿地找牙。
用滿清刷刷經驗,等過上四五年,資歷夠了就能借著擴軍的機會獨掌一軍。不過這些人未來的規劃韋珣已經有了想法。
如蔡鍔這般的戰神,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區軍總司令綽綽有余;如鄧仲元這般善于識人用人的,以后的陸軍中怏軍校做個校長絕對能給自己發掘很多因為歷史浪潮被埋沒的人才;如蔣百里這樣的軍事理論天才,到前線積累學識之后不論是到軍校還是去總參謀部,都是發揮才能的極佳選擇。
三月27日,復興軍三路大軍全現出擊。如此豪華的陣容,對付的又是滿清和外蒙,韋珣直接告訴總參謀部和陸軍部不用向自己通報戰果。
而此時的南路軍,第十四師的師長傅慈祥和第十五師師長林修梅看著帶著部隊先行離去的鄧仲元部和許崇灝部(第十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