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三師、二十四師從東面、西面、南面封堵住關中平原之后,整個關中平原二百余萬旗人除了部分略有反抗,一如曾經他們祖先縱馬南下的時候平民沒有興起太大反抗那般。
沒有旗人想象的屠殺和拘押。復興軍兩個師只是當地穩定治安,又派兵將西安周邊的旗人驅趕聚攏,各縣設關設卡把盤查旗人。
每次聚攏萬把旗人的時候就由一個營的士兵押送這些人到固原,等到了固原就地將他們驅散,告知滿清朝廷在金昌之后就不管死活。
這些旗人除了一點衣物和十來天的糧食之外什么都沒有,加上攜帶的老弱婦孺,一時之間固原西面北面全是逃難的旗人。
等到八月的時候,整個關中平原的滿蒙漢三種八旗被清掃一空,各地回部也被復興軍判為私通滿清的罪民,一同被復興軍送到西北吃沙。
利用滿清清理晉陜甘地區的回部,韋珣給滿清設的第一道鬼門關,就是要將滿清和旗人都安排得妥妥的。收繳金銀、糧食,讓他們只有半個月的口糧。
以西北的風沙和戈壁灘,滿清想要養活那么多人口可不容易,但是滿清的朝廷又不得不為這些人找活路。
不是他們念著同為旗人的情分,而是因為他們需要這些人關乎他們的身家性命和地位,奴才沒有了它們還是主子嗎?
把關中平原掌控在手中,任由滿清和當地人在西北偌大的地方里自己折騰,這是韋珣給他們設的第二道鬼門關。
沒辦法,西北邊境線太長了,想要布置完善的國防,最少需要十個師。復興黨又和沙俄因為外興安嶺和瀚海周邊的戰爭矛盾拉滿,以西北的經濟和糧食產出,根本無法保障十個師的補給。除此之外彈藥槍支的補給也只能靠人力畜力從晉省運送,耗費更會劇增。
讓滿清暫時占據西北是權宜之計,也是最好的辦法。以未來協約國陣營對華夏的態度,支持滿清是絕對的,就算不會無償提供資金和武器,最少從沙俄嘴里保住滿清對西北地區統治還是沒問題的。
西安的被收復,滿清在洛東的統治幾乎瞬間被瓦解。
兩個月時間,豫北、徽北、蘇省、魯省、直隸南部全都是亂成一鍋粥,盜匪、難民、“義軍”層出不窮。
原本韋珣想的是緩一緩,等到兩三年內政法大學培養足夠的干部,再收復這些地方。
可這些地方在滿清統治瀕臨瓦解的時候都出現了起義軍。
這些起義軍說是義軍,實則是野心家和豪強士紳組織的。他們的意思不言而喻,無非就是想要趁著復興軍沒有到這些地方的時候拉起隊伍,等復興軍到了以手下的兵力為本錢討要官位爵祿;要么就是豪強士紳,為了避免被大股盜匪襲擾,又想著等復興軍來了之后獻出人馬地盤立下一些功勞,免得被清查舊賬。
這些人的出現,完全打亂了韋珣過于理想化的計劃。這些人的出現雖然不會威脅到他未來對華夏的統治,但是看著百姓在比之民國軍閥混戰都不如的日子里苦苦求活,他沒有這么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