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減少農稅和其他苛稅,讓人民解決溫飽問題
五、實現軍備自生產,完成第一次軍事革新
六、在各省設立師范大學培養初、中級師資力量
七、選派優秀學生出國完成高等教育
八、在五個經濟內各籌建一所綜合性大學(華北大學、東南大學、華中大學、華南大學、西北大學)
一五計劃之中都是已經在進行中,只是這一次借著建國將其整理歸納。
五所綜合性大學除了在前十年作為華夏頂尖的學府要培養人才之外,二五計劃結束的時候將會進行拆分,將師資力量拆分到各省,均衡教育。
目前華夏除了復興(政法)大學、華夏海軍大學兩所大學稱得上合格,華夏陸軍大學算得上世界一流(韋珣自己認為是),其他基本沒有一所正規的大學。
像船舶工程大學,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殼子,想要其具備自行培養師資力量成為一流學校,最少需要十年時間。目前船舶工業大學招收到合格的生源之后,都是官費留學德國。
而華夏目前最缺少的就是理工、化工、電氣、機械、動力五個工業類的教育實力。
現在韋珣的想法就是趁著一戰沒有爆發,盡可能的往德國這跟粗大腿那里送留學生,借助德國來培育底蘊。
不是他對德國有多少好感,而是現在列強基本上也就同盟國因為世界態勢對華夏友善一些,將優秀學生送到協約國,能不能回來、愿不愿意回來還是一回事呢。
在韋珣看來,德國最少會因為利益而真心實意的幫華夏培養學生,多少會教授真本事。
不僅這幾年要選派,韋珣還計劃在建國之后加大留學生的規模。不僅是德國,奧匈帝國也要選派學術留學。
雖然奧匈帝國在戰場上因為種種問題表現不佳,但是他們的軍工水平和科研其實并不差的,捷克地區的軍工,奧地利的科研,韋珣可是眼饞不已。至于意呆利,韋珣對這個二五仔敬謝不敏。
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都是積累,夯實國家的基礎。不論是硬實力的工業和軍事,還是軟實力的教育和科研,都是必須且全面的。
否則一旦列強在一戰之后開始團結起來對華夏進行技術封鎖,那時候想要像現在一樣只要有錢什么都能買到簡直是做夢。
一個國家具備完整的工業有多么重要他可是深有體會,另一個時空的華夏就是因為有了完善的輕重工業基礎,才有了崛起的根基。
現在還只是第一次工業**,技術難度并不大,趁著這個時間加緊追趕,哪怕是在在部分領域達到一流的水平也是極好的。
真正拉開差距的,還是第二次工業**中的前置科技實力。像是電子、動力、機械這些韋珣都已經做準備工作。
在一戰結束前完成完整的第一次工業**可能有點難度,在二戰之前完成并且利用先知先覺的優勢進行趕超他還是極有把握的。
等二戰的時候,利用坦克、飛機、航母建立前期的優勢,等雙方處于對峙階段再利用“蘑菇彈”這樣的大殺器決定真正的勝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