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就更不用說了,軍事上一直被動挨打,難得有幾個可以幫助國家中興的帥才,最后也因為文官弄得個國破家亡的結局。
比起寫幾本書,做個大官就能獲得爵位,他更希望在國民心中制造唯有當兵立下軍工和科研才能光宗耀祖的國民理念。
除此之外,韋珣還對名伶(明星)、罪民限制,使其后代沒有資格獲得爵位。
沒辦法,后世那個娛樂至上的時代,于國無益的名伶堂而皇之的喧囂塵世。
他不排斥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才能演繹人生百態。他厭惡的是那些令人作嘔的偽娘、花美男,除了成為各種資本摟錢的工具也就罷了,更是引起不良的社會風氣,讓青少年觀感扭曲。
以前是沒有能力改變那些丑惡,現在掌天下權柄,必然要將這些扼殺至死的。
爵位除了一定的特權,更是一種對國家做出貢獻的象征,是一種榮譽。
用生血汗、生命和知識獲得爵位,獲得特權,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他可不想像后世那樣,院士、軍人被小小的網紅侮辱。
至于復興黨?這天下是韋珣麾下的復興軍用人命打下來的,他們或許對國家有貢獻,可那是他們拿著薪水應該做的職責,他們大都處于安全的情況之下。
當初的東漢雖亡,可憑借國家尚武的風氣,一個軍閥都能打得夷狄倉惶潰退。秦漢的官員,允文允武,那風骨,可不是他們能比的。
如果有一天他建立的這個政權衰亡,他寧愿是亡于軍武,而不是亡于安逸,亡于內斗。
軍功獲得爵位方面,韋珣將其分為開疆拓土、抵御侵略皆為第一等,平定判亂列為第二等。
這樣一來,等到二戰之后世界大致歸于和平狀態,軍功封爵的數量會大大的減少。
他設想的爵位依次為:公士、公乘、上造、大夫、卿,五等爵位下面又分五級,以此增加晉升的門檻。
以卿爵為例,除非是搞出蘑菇彈、衛星這種級別的科研技術,除非是在一場雙方加起來五十萬人的戰役中取得大勝,否則想要獲得卿爵根本不可能。
并且這些爵位都是不世襲的,在賜封爵位的時候會以皇室和國家的聯合名義告知。
至于特權,也就是教育、醫療、養老、津貼福利等方面給予本人和子**待。
雖然級別上等同于公侯伯子男這個爵位劃分,但是實際意義上也就是多拿一份工資,過年過節由皇室和國家出錢贈送一下禮物。
比起實質性的特權,更多的是彰顯地位,彰顯榮耀。
等爵位大致制定好之后,韋珣開始著手最后建國前的一個事情——閱兵。
閱兵這件事情是惠而不費的,常備的軍隊挑選精銳調集到京城閱兵,不僅可以展現國家實力,還能振奮國民自信心,激發國民愛國熱情;還可以震懾諸如外蒙、疆省、喜馬拉雅省這些還未徹底融入華夏的地區。
不過這個時代的閱兵和后世的肯定是不能比的。陸軍海軍都有了,只是兵種單一,缺少的空軍在十五年內是沒法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