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因為建國的事宜比較繁瑣,他不得不從十二月就前往北平。陳秋怡生孩子之前又因為身孕不便乘船,所以聽到子嗣誕生也只是拍一封電報到廣州給這個長子起名:韋開,意為開辟未來之意。
此時的復興黨、總參謀等中怏機構都搬遷到了燕京。因為韋珣打算將紫禁城封禁作為以后的旅游區,考慮到皇室顏面,最后韋珣挑選半天把住所定在了景山。
這個景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說起景山的另外一個名字“煤山”很多人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明思帝崇禎(朱由檢)就是在景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上自縊而死的,韋珣選擇這里很多人都覺得有些忌諱,向他提意見說滿清那么多親王府,選哪個都可以。
可都被韋珣言辭拒絕了,他定在景山居住的原因就是想讓后代記住明朝敗亡的教訓,警醒他們別忘記有個同行死在景山上。
不過考慮到景山是滿清起的名字,他將景山改名為元山。
三月11日,韋珣和抱著韋開的陳秋怡還有父母登上專車趕往承天門廣場。陳秋怡是秘密乘坐輕型巡洋艦到的北平,到達的時候已經是三月5日。
原本偏瘦弱的陳秋怡因為身孕養胎和坐月子,現在變得豐盈了不少。
見陳秋怡眉頭微蹙,于是握了握她的手說得:“忍忍,一會兒就到了。”
“只是些許不適。”
陳秋怡見他握著自己的手,輕輕的靠在肩頭回應道。
到了承天門內,雙兒和幾個女子在一個老學究的指示下幫幾人整理衣著。幾套服飾都是韋珣參考后世他看的《大秦帝國》系列的秦國王室服飾。
主色調以黑底修飾黃色云紋,交叉領、袖口、束腰都繡紅色紋路。整個服飾只是第一眼就給人一種莊重肅穆和大氣磅礴。
只是穿戴繁瑣且不太便于行動,整套裝束近三斤,韋珣打算以后除非是開國大典這樣的慶典,都不穿這種正裝了。
以前看著這樣的衣服感覺很好,真穿上感覺還不如軍裝舒服。不過這樣的場合他作為領袖必須穿戴正式服飾,這樣才能彰顯文化。
正了正冠冕,他甩了甩袖子,轉了一圈向父母和陳秋怡問道:“怎么樣?”
父母含笑看著,點頭,陳秋怡則走上來幫他矯正冠冕。
這個冠冕可有不少講究。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這次他戴的是12旒袞冕,等建國之后的三月初三,他還要穿著這個打扮到天壇祭祀上天并且正式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