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著刀,一手拿著可以滿足全家溫飽的未來。軍政兩方的通力合作下,運河兩岸和東南的幫派會黨在建國之后的短短三個月時間就被鏟除一空。隨之而來的是華夏組織的大規模遷徙。
1901年華夏遷徙人口只有八十多萬,大都安置在了東北平原。1902年復興黨計劃將遷徙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從兩湖、江浙、徽贛、豫冀組織了大量的無產貧民到東北平原、潔雅平原、三江平原。除了這些,大量立功的將士也將獎勵的耕地選在的東北。
按照復興黨的統計,在1902年華夏東北地區(不止東三省)將遷徙民眾四百萬以上。
這些民眾到了東北之后可以立即住上嶄新的木屋,這些木屋都是東北地方組織民眾搭建的,沒有戰時的軍隊也在三個大平原的各地構筑民房。
住的地方解決了之后,復興黨又開始向江浙興起的服裝廠采購過冬的棉衣棉被,向暹羅、法屬東南亞、荷蘭采購糧食,在唐山、鞍山、本溪開辦農具生產工廠。
這些東西都會在民眾遷徙到東北地區之后賒給他們,然后以來年的糧食抵價歸還。
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在國家機器的全力支持下,一切都井然有序的進行著。
中間也出現不少波折。比如到了東北之后發現冬天寒冷第一批移民多少有些情緒,比如乘坐運輸船到達東北的時候不少民眾身體弱生了病,比如以往闖關東的北方民眾對華中華東的移民抱有一定的仇視情緒。
不過這些都被一一解決,有情緒就安排干部去疏導,生了病就安排醫生診治,有矛盾就把雙方叫道一起好好的聊聊。
總之華夏的一切全然沒有昔日滿清之下的暮氣沉沉,所有人(某些人除外)都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華夏的關中平原也有著艱巨的任務,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因為華夏幾千年來的開拓,已經無法承受巨大的負擔,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讓甘陜周邊溝壑縱橫。
復興黨作為執政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有解決的辦法,甚至于比起搞商業搞工業獲得政績得到升遷,如何防止水土流失他們沒有想法。
可韋珣作為后來人,自然知曉其中的利害關系。尤其是現在關中地區人口還不算太稠密,解決起來只需要下功夫,三十年后多少能恢復部分生態。
按照韋珣和復興黨高層商議的方案就是:關中地區的官員干部的工作重心不只是要將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將原本搞工業搞商業看財政收入作為政績考核改為生態的恢復作為考核方向;對于甘陜人口較多的鄉鎮組織遷徙。
如何恢復生態韋珣也給出了諸多建議,總結起來無非是退耕還林、興建水利、植樹造林。
至于外蒙的車車爾勒格以到河套再到蘭州以西,華夏在年前沒有動兵的想法,建國之后卻因為一個天賜良機而躍躍欲試。
自從滿清被趕到了西域,復興軍和復興黨聯手嚴防旗人和綠教進入關中平原,然后內地通過各種手段逼迫旗人向西遷徙,不去的都送到礦場挖礦。
如此一來滿清的人口可謂激增。從以往分散華夏各地富庶之地居住到現在聚集在西寧、西域走廊,林林總總加起來三百萬有余(包括漢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