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小規模的沖突變成了動輒上千人萬人的沖突,雙方都是為了有食物熬過冬天,下起手來毫不退讓和手軟。
一時之間整個西北都是日夜喊殺聲不斷,滿清這時候見到勢頭不妙,帶著一堆核心人員逃往酒泉,打算逃往還有滿清最后一個成建制的伊犁將軍府。
被拋棄的旗人也人心惶惶,可已經和當地人開戰的他們自然不能輕易走脫,否則只是漫長的距離就能讓他們活活餓死。
為了追隨他們忠心的主子,大量的旗人揮舞著各種武器和當地人硬碰硬的搶奪牛羊馬匹。
還不到年關,整個西北地區近千萬的丁口減少到了五百萬出頭,雙方都折損了大量的青壯。到了這一步已是血海深仇,從零散的區域作戰變成了有組織有規模的半軍事團伙,頗有當初的哥薩克難民的架勢。
而西北原本就惡劣的生態更是被摧殘得一干二凈,但凡見到一點綠色的東西都會淪為旗人飽腹的吃食。
除了吃草根樹皮,除了吃搶奪到的牛羊牲畜,還有一些不可言只可意的肉食。說是人間最為凄慘的煉獄也不為過。
等到華夏建國之時,西北地區的人口銳減到了三百七十萬。其中旗人不到一百六十萬,當地人二百萬出頭。
而春暖花開又劫掠了足夠的牛羊的他們開始向河西走廊遷徙,沿途的幸存牧民聚落再次受到波及,真的是人畜不留寸草不生。
聽到這一慘狀的當地人哪能就這樣放過旗人,于是召集兵馬開始追擊。
直到五月份,兩大勢力一追一逃,到了敦煌這個西域走廊的最后一站方才息兵罷戰。
但是當他們回到河西走廊的時候卻發現沿途還有他們的部族。
詳細一打聽之下才知道復興軍打過來了,并且復興軍以他們支持滿清而不接受投降,要么向西逃走,要么就是留下挖礦到死。
青壯都去追擊旗人去了,面對武力強悍的復興軍給的兩個選擇,他們只能向西逃亡。
等當地人的部隊到達永昌的時候,青海周邊已經完全被復興軍收復。
雙方在永昌大戰一場,只有馬刀和火繩槍的他們哪里是復興軍的對手,騎著戰馬沖鋒幾波都被復興軍的槍林彈雨打了回來。
可茫然四顧,他們又能去哪里呢?
好在復興軍沒有趕盡殺絕,而是給他們指出一條明路——疆省。
失去了家園,又和旗人有著血海深仇的他們沒有多做考慮,卷著牛羊家當沿著滿蒙漢旗人向西北的足跡進發。
而空出來的西域走廊,復興黨迅速組織甘陜的牧民遷徙,又在青海、酒泉駐扎了重兵。
除此之外,又調配一批能吃苦有熱情的干部到西域走廊去穩定民生,順帶執行維護生態的工作。
年前看了一次西北鬧了嚴重饑荒的報告,韋珣就問了一句:西北饑荒?有這回事?等安置好甘陜的牧民之后再來告訴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