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華夏不論是版圖還是人口都能稱得上一個世界大國,經濟軍事上也不差,立國之前的戰績也可圈可點,但是工業實力(此處非指規模,而是科研和技術實力)只能算是堪比奧匈和意呆利。
所有的國家都知道華夏成為列強不過是時間問題,但現在華夏在西方人眼中只能算是和日本一樣的準列強,還沒有獲得列強的入場券。
這次宣戰荷蘭,如果英國人不親自下場對此進行干涉,那么華夏將獲得大片殖民地,正式獲得列強身份,成為僅次于英美法德俄的第六大列強不是問題。
英國人會為了荷蘭的東印度殖民地親自下場和華夏對抗一場嗎?這是所有國家都在關注的事情。
如德奧意三國同盟,更是將華夏作為試探英國人反應和底線的排頭兵。
如果英國人不下場,那么說明英國人的“日不落霸權”走上了下坡路,對于很多事情有心無力,他們擴張的步伐將會更加堅定,在地區利益的競爭中的底氣會更強,態度會更加堅決。
英國議會和各黨派此時也是吵吵嚷嚷,對于是否和華夏正面沖突,支持和反對的雙方相持不下。
軍方和王室、貴族認為,如果此時不狠狠的教訓一下華夏這第一個跳出來挑戰“日不落聯合王國霸權”的國家,那么本就和協約國處于明面對抗的同盟國會獲得極大的鼓舞。
并且,這會極大的損害英國的國際威望。
執政黨和民政官員、各階層民眾態度也很鮮明,那就是“要和平不要戰爭”。
一場持續三年的布爾戰爭就花了兩億英鎊的巨資,動用兵力四十五萬人(含殖民地10萬到15萬余),死亡士兵兩萬五千人。
而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人口不過四十四萬人,只四十四萬人就花了那么多錢!
華夏有多少人?三億起步!并且華夏是一個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的國家,陸軍武器可以自產!
哪怕是英國海軍世界第一,但最多也就能對華夏沿海城市炮擊,封鎖華夏的對外貿易。但華夏的面積太大了,只是沿海受創根本無法讓華夏傷筋動骨。
并且,華夏的主要工業中心在內地。依靠華夏龐大的可用人力,英國人哪怕叫上法國、俄國和日本,動員超過四百萬的軍隊擊敗了華夏,他們付出的代價只會是兩億英鎊乘以十數倍。
動用四百萬軍隊是他們對于之前華夏和干涉聯軍作戰的報道的淺顯了解,只是根據華夏工業能力可承受的兵員規模的估算。
所以,執政黨和民政官員、各階層民眾絕對不會同意華夏的戰爭。
比起國家威望受損,他們更在乎的是家中的小伙子能不能好好的活著,更在乎稅收會不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