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的意思就十分淺顯了。第一句話的意思是暗示荷蘭你依靠的英國不會出氣力幫你;第二句話是告訴荷蘭你現在的實力即便全部調集,連蘇門答臘都保不住。第三句話是告訴荷蘭人,你殖民地的平民在和平也需要考慮如何解決,否則就只能生活在復興軍的“保護區域”。
弱國在談判桌上永遠處于劣勢,這是由實力覺得一切的時代,想要極力為國家爭取利益,只能仰列強鼻息。
比如另一個時空的東北,山東,外蒙,臺島。
好在,這次談判華夏處于實力強大的一方。
馬爾科被徐錫麟的話嗆得啞口無言,只能開口駁斥道:“你們是在侵略!如此不正義的戰爭,你們就不怕上帝的懲罰嗎?”
徐錫麟淡淡的說道:“昔日貴國曾強占我國臺島,如何屠殺臺島居民華夏臺島的?請問你們當時的行為是正義的嗎?”
說完之后,徐錫麟補充了一句:“華夏信奉的是祖先,敬仰的是先輩的賢良。即便上帝真會懲罰我們……”
“我們華夏亦有漫天神靈庇佑。”
昔日的“海上馬車夫”,如今成為被宰割的對象。
昔日被他們欺凌的腐朽古國,如今成為一頭“猙獰”巨龍。
即便荷蘭代表馬爾科如何不愿意,面對華夏的堅決態度,面對荷蘭國內的民眾情緒,面對還被限制在“集中營”(保護區)的荷裔,馬爾科無法扭轉局勢。
華夏實際控制了荷屬東印度群島,這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在經過長達二十天的和平談判后,華夏和荷蘭達成和平。
根據和約內容,華夏獲得了蘇門答臘島及蘇門答臘東西諸島之外的所有荷屬東印度殖民地,為此華夏需要支付荷蘭一千四百萬英鎊,折合一億四千萬華元。
看似價格極高,實際上是在關于購買金額的問題上,荷蘭初期獅子大開口要價八千萬英鎊,華夏還價八十萬英鎊。
最后能以一千四百萬英鎊成交,還是因為華夏在價格方面小幅讓步,并表示最后的價格。如果荷蘭不同意這個報價,那么華夏將會對戰俘、罪犯(指襲擊華僑和復興軍的荷裔)、保護區平民收取等同于東印度購買費用的生活費用。
除了這個,荷裔在東印度群島的不動產、公司,如果不繼續留在東印度群島居住,那么他們持有的產權就會被視為無效。
尤其是華夏表示簽署和平協議后不再對荷裔進行保護。
到了那個時候,哪怕荷裔因為財產留下來,人身安全將得不到保障。
華夏只需要像荷蘭人一樣,慫恿土著襲擊搶掠荷蘭人即可。
一時之間,荷裔紛紛出售名下的產業莊園。
只是,華夏復興黨以華荷友好的名義在各大保護區強行組織拍賣活動。
早被通過氣的華僑商賈都是象征性的加價一兩次,以極低的價格完成了拍賣,讓之前支持華夏的華僑大賺一筆,算是對他們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