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華夏海軍,日本選擇買戰艦來拉近雙方的差距。日本沒有辦法自產無畏艦,英法美三國的資金援助可是購買戰艦的專項資金。
當時白頭鷹和法國因為沒有建造過無畏艦,除了提供低息貸款扶持日本遏制華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日本能在國內訂購無畏艦,給他們提供建造經驗。
只是日本人也不傻,以他們的戰艦都是英系艦船為由,拒絕了在白頭鷹和法國訂購無畏艦的要求。比起法國和白頭鷹,日本顯然更相信建造技術成熟、艦炮最發達的英國。
這一次在華夏和荷蘭關于東印度群島的和平談判中,日本沒有以宿敵這個身份進行阻撓的原因是就是因為和華夏有秘密約定。
這個約定在初期是日本不愿意作為戰爭主力和華夏開戰主動表達的善意。為了避免雙方爆發海戰損失軍艦,日本撇開英國,向華夏明確表示了不參與戰爭的態度。
隨后在談判過程中,這個約定變成了日本不會在談判上給華夏添麻煩,日本在以后進軍南美洲奪取殖民地華夏也不能戰爭對立面反對他們。
日本人的險惡用心華夏外交部自然知道,華夏奪取了東印度群島,英國人必然和華夏更加交惡。為了保證大洋洲和馬六甲的安全,為了遏制華夏的擴張,扶持日本是英國的最佳選擇。
到時候,英國人肯定要下不小的血本來扶持日本,技術、工業、工業原料和資金這些日本急需的東西可以付出少量利益就能獲得。
不過華夏依舊欣然同意了這個約定。
因為華夏已經有了一個新的計劃——瓜分南美。
南美洲太大了,華夏一家吃下這口肥肉絕對會成為世界公敵。
拉上同盟國就不一樣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干擴張的步伐幾乎停滯,意呆利的非洲戰略收益甚少,德國遍觀世界幾乎沒有可以擴張的地方。
如果拉上同盟國,合四國之力瓜分南美,那么四國都可以獲得大量的殖民地。
雖然這只是一個計劃,華夏高層知曉的也僅有幾人,但是很快就會啟動。
如何游說同盟國加入瓜分南美洲,韋珣已經成竹在胸。
原本計劃1903年到歐洲進行外交活動,為華夏成為列強做鋪墊,改善歐洲世界對華夏的固有認知。只是因為出了一些意外,這個事情一直拖到了1904年都還沒有定下時間。
這個意外就是華夏海軍獲得的無畏艦沒有正式服役,之后又因為東印度群島需要海軍支持。而韋珣作為華夏皇帝,出行歐洲肯定需要艦隊護航,而且不能只是幾艘,最少也要兩三艘戰列艦合一兩艘無畏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