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協約國三國的人口,根本無法支撐這樣的戰爭一年,到了那個時候···”李燮和的指揮桿劃到世界地圖上,語氣平淡的說道:“到了那個時候,華夏可以從爪哇省進攻澳洲,在這一戰區,華夏計劃投入三十萬人;再從從滇省調集最少四十萬的主力進攻緬甸,并非華夏不想多派遣一些部隊,而是滇省和緬甸的交通不便,補給困難,只能用精銳輕裝部隊進而襲擾作戰威脅英國人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
“而在東南亞戰區,華夏可以動用的部隊可以達到二十萬,進攻并占領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不是問題。”
“我們知曉同盟國在同時面對英法俄三國的防御壓力,所以在西伯利亞戰區和哈薩克斯坦戰區,華夏在未參戰的時候調集最少六十萬人,以華夏的戰斗力,沙俄為了防備我們,最少需要多出一倍的軍隊。”
“法國可能不會投降,但是自私自利的英國人在印度殖民地受到華夏大股部隊進攻,澳洲陷落之后,只要談判條件不太苛刻,他們退出戰爭是必然的。”
“到了那個時候,華夏將再次調集五十萬以上的陸軍前往西伯利亞戰場,沙俄為了應對華夏的軍隊,一定會抽調部隊支援西伯利亞。屆時由華夏先行進攻,貴國和奧匈帝國趁其兵力空虛從東線進攻沙俄在東歐的核心地帶,逼迫沙俄退出戰爭。”
“只剩下一個法國根本無力抵抗我們的同盟大軍。”
華夏總參謀部提出的戰略計劃思路清晰,都能擊中協約國的痛處,尤其是海軍最為強大的英國人,可以從海路切斷補給和工業材料的運輸,對于同盟國的戰爭潛力削減幅度極大。
這個方案的草案之前就已經被德國的高層反復研究,比起施里芬計劃,華夏的防守反擊先行擊敗英國對于戰爭的勝利更大。
尤其是派遣總參謀部高層參觀了華夏在丹東防線和瀚海防線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塹壕、鐵絲網、地雷、重機槍這些對于防御方有極大優勢的防御工事,成本極低效果卻極為顯著。
德皇威廉二世看向提爾比茨和另外兩人,提爾比茨站出來問道:“李部長,華夏的作戰計劃我們都很看好,只是英國人的盟友——日本你們并未說如何處理。”
李鼎新這時候站出來說道:“華夏將在兩年后加大對海軍的建設,預計在1910年完成五艘三萬噸級無畏艦,四艘一萬五千噸以上戰列艦的建造工作。”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現在的聯合艦隊看似強大,又有白頭鷹和英法提供資金支持,但他們這是在透支國力。”
“他們和華夏沒有陸地連接,只要華夏保持海軍的絕對優勢,日本無法給華夏造成太大的威脅。”
“并且現在的日本已經有跡象和華夏達成互不作戰的秘密協議,他們見到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尋求無條件和平甚至給出更大的利益會讓他們轉投我們的陣營。”
“即便是日本不和我們妥協,以他們貧瘠的資源和薄弱的工業實力,華夏多路作戰也并不懼怕他們。”
李鼎新說完華夏的作戰思路之后后退站回原位,威廉二世看向施里芬計劃的提出者施里芬,想看看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