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華夏還是打算在南美獲取一個殖民地的,但是韋珣和外交部的耿毅談論了一番,兩人都認為在訪問一圈歐洲之后如果和同盟國瓜分南美,難保不會讓協約國對華夏采取貿易封鎖。
不說封鎖進口貿易,只是封鎖華夏的幾個出口產品就能讓華夏的外匯受挫。
即便協約國猜測華夏向同盟國陣營靠攏且有可能達成密約,也不可能直接對華夏封鎖貿易,畢竟沒有真憑實據,華夏反國力封鎖協約國的貿易也不過兩敗俱傷。
可直接和同盟國瓜分南美洲,到時候事情絕對捂不住,與獲得的收益相比,可能的風險和代價更大。
而且和德國聯姻之后,獲得太平洋的德國殖民地也算是補償。
最后一個原因則是南美洲大多是西班牙裔和葡萄牙裔,都是開化且與歐洲聯系緊密的,無法進行明顯的清理行動,與華夏的殖民政策不一樣。
奧匈帝國對于瓜分南美的興趣不大,依舊還想著在巴爾干圖謀波黑地區。
德國是最為積極的,因為德國龐大的工業需要各種原料,全世界的大部分殖民地都有主了或者是別人的嘴邊肉。
在南美哪怕不能直接擁有殖民地,扶持傀儡建立勢力范圍也是極好的選擇。
意呆利也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因為他們在非洲有點搞不定那里的土著,英法也多處掣肘,加上非洲的殖民地是殘羹剩飯,哪能和富饒的南美洲比。
不過因為南美洲和葡萄牙、西班牙的特殊關系,為了維護顏面,直接派出軍隊顯然不可能的。
最好的辦法是扶持傀儡黨派或者勢力,投資產業,之后謀劃奪取政權。在傀儡搞不定的時候找個工廠受到損害或者僑民受傷的借口,隨后派出軍隊。
在大概的勢力瓜分中,德國看上了委瑞內拉、哥倫比亞和秘魯;奧匈帝國看上了巴西和哥倫比亞;意呆利看上了阿根廷和智利。
而南美洲最為重要的硝石資源,由同盟三國掌控,華夏可以獲得四分之一硝石礦的開采權,并且要為三國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這些勞動力華夏將從南洋的土著中“強征”,送到南美洲的礦場挖礦,這些土著的管理由奧匈帝國和意呆利提供人員。
南美洲的利益被四國大概瓜分之后,如何能獲得各自看中的利益就是各憑手段了。
之后才是這次密談的重頭戲。
比起原時空的同盟陣營,現在華夏加入后實力大增,信心更足的德國沒有考慮過如何組織戰爭。
一心想要德國獲得更多殖民地和利益的容克貴族、資本家和德國高層加上一個想要挑戰英國海軍力量的領袖。其中產生的化學效應可不是一般強烈,韋珣甚至懷疑德國巴不得盡快發生戰爭實現他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