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英國哪能坐視這樣的情況出現?
華夏這邊鐵了心要完成這次交易,并且有實力和英國人叫板,孱弱的奧斯曼可就倒了血霉了。
先是紅海東岸名義上的領土上各個部長的長老主動或者被迫的宣布脫離奧斯曼的統治,成為了英國人的殖民地。
隨后是北非被英國支持的法國占領,而以色列地區則被英國人報復性的奪占。
這下子奧斯曼帝國真的就是騎虎難下,不繼續交易肯定會得罪華夏,三艘戰列艦拿不到手。繼續交易的話,以之前英的作為,肯定會再次奪取耶路撒冷北部的富庶地帶。
猶疑不定的奧斯曼雖然被當作殺雞駭猴的雞,但華夏沒有被嚇到,奧斯曼卻被嚇得不輕。
最后的結果是華夏的龐大艦隊在西非的德國港口不僅將艦隊補給和維護完畢,還多停留了半個月,奧斯曼卻遲遲沒有給出是否繼續交易的答復。
駐奧公使張成麟天天往奧斯曼的宮廷和高官府邸跑,依舊沒有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而艦隊方面也三天兩頭詢問接下來是否依舊進行計劃。
前前后后拖到了十二月,韋珣也被拖得沒耐心了。
特別是最近幾個月華夏海軍不在的情況下,日本的聯合艦隊總是在東海、黃海轉悠;華夏和德國的四艘無畏艦出售更是讓英國人的遠東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更是會合在馬六甲。
再拖延下去,日本人說不定就會動心思搞事情了。
東北戰區和西南戰區、南洋戰區、臺島戰區和東南戰區已經開始”秘密“動員預備役,除了因為英國和日軍的艦隊易動,也是作為海軍不能回來的后手。
華夏雖然不能算是騎虎南下,但也不得不做出殊死反抗的架勢。
一旦英國人出動艦隊對華夏海軍進行攔截并爆發海戰,那真的不是一次小小的摩擦。
那個時候標志著英國人已經無法忍耐華夏海軍的擴張,無法忍耐華夏獲得殖民地。
雖然名義上是“秘密動員”預備役,實際情況卻是大張旗鼓的進行著,總參謀部更是宣布:為了完善華夏的國防安全,將會在東北戰區和西南戰區進行軍事演習。
其中的含義再簡單不過了。
無非就是告訴英國人:你要是敢動我的海軍艦隊,那我必然會同時宣戰英國和日本,然后東北戰區進攻朝鮮半島,西南戰區將進攻英屬緬甸。
這一次華夏動員預備役六十萬人,正軌部隊四十萬人。對于長期的大規模戰爭來說不多,但是足夠保證華夏在開戰前的一個月之內的前期攻勢了。
而這個數量也只是和英國人挑明華夏強硬的態度,真正想要發動同時對抗英國和日本的戰爭,最少需要二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