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木希典也不是吃素的,知道吳祿貞是雷聲大雨點小,以復興軍的性格是不可能愿意付出巨大傷亡只為進攻義州。
這一點吳祿貞也知道,然而他的殺手锏還沒有拿出來。
五月1日,復興軍第十六軍放棄在舒川登陸,轉而在第十三軍控制的扶安郡登陸。如此一來益山的日軍將要以一個半師團三萬兩千人抵擋復興軍五個師的進攻。
沿河駐防的日軍寸步不讓,依靠沿河工事頑強的抵擋第十三軍的進攻,并且從舒川方向抽調兵力加強防御。
五月5日,運力得到緩解的復興軍將師屬、軍屬火炮部隊運送到扶安,復興軍展開總攻。
彈幕徐進,多點突破,兵力捉襟見肘的日軍兩個師團在抵抗兩天之后,失守多出,益川戰線宣告易手,殘余的兩萬七千日軍退往扶余郡和舒川郡。
復興軍的代價也不小,參與總攻的四個師死傷加起來近一萬四千人,比起日軍僅僅傷亡不到九千人的數據,可謂差距極大。
沒辦法,日本和華夏是老對手了,對于敵人的戰法優勢和主要的進攻手段都了如指掌。
處于防守一方的日本更占據地利優勢,利用塹壕、鐵絲網給予復興軍極大的殺傷。
死傷一萬四千人,一個師又一個團的兵力就這么沒了,代價可謂極為慘重。如果日軍不是沿河分散布防,而是進行塹壕防御作戰,這個數據翻上一倍都只能算是少的了。
占領益山之后,復興軍第十三軍北上占據論山,第十六軍北上舒川。
在占領舒川之后,前敵總指揮何海清下令暫緩攻勢,等待大連加派援軍。
這支援軍是第十四軍許崇灝部,目的是增強舒川方向向北進攻保寧的軍力,從而威脅漢城。
復興軍再一次增派兵力,乃木希典以極為嚴肅的語氣向本土報告的戰局之后加派一個師團的部隊南下鞏固漢城防線。
接到乃木希典雖然字里行間都沒有一個求援字樣的電報,日本本土的陸軍和海軍都被勒令盡快想到解決的辦法。
海軍聯合艦隊以掌握制海權為主要論點,希望日本能發一批特別國債或者挪用戰爭經費,向英國人購買五艘甚至更多無畏艦,以此來取得制海權,從而穩定住朝鮮行將崩壞的統治。
日本陸軍部則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利用英國援助的彈藥動員新的預備役,向朝鮮半島增兵,增兵的前提就是在海軍取得上風,利用制海權削減復習軍的戰斗力甚至圍殲復興軍的部隊。
海軍和陸軍難得達成共識,日本人的行動自然也極為迅速,經過幾天和英國人的談判,終于商定英國向日本聯合艦隊出售三艘無畏艦并且向英國訂購兩艘三萬四千噸以上的無畏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