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正常的近代陸軍戰略,優先控制的自然是公州東南方向的大德(大田)。因為大德是漢城到釜山的鐵路的重要站點,從大德可以直取釜山,完全切斷日軍通過鐵路撤退的道路并且完全占領朝鮮的慶尚南北兩道。
整個朝鮮半島只有一條鐵路,是日軍在1900年開始修建,原本的計劃是作為進攻華夏東北的陸地的通道,運輸物資和兵員。
只是后來華夏崛起,這條鐵路更多是用于防御朝鮮半島。
在1909年,日本品嘗到了制海權損失的苦果。復興軍可以從山東半島獲得國內提供的彈藥和兵員,日軍則被動的防御朝鮮。
而朝鮮東高西低,精華的平原地帶都在黃海沿岸,山東半島是極佳的登陸啟航地。
日軍既要面對鴨綠江對岸陳兵十萬的吳祿貞,又要面對手握四個軍的何海清,兵力上捉襟見肘。
并不是日軍不重視朝鮮的防御,在宣戰之前日軍就組建了三個師團支援朝鮮半島,開戰后的半個月時朝鮮半島的日軍從十個師團增加到了十七個師團,算上兩個朝鮮偽軍部隊師團。目前面對復習軍的攻勢,已經開始征召朝鮮半島的僑民青壯,預計可以組建三個師團的兵力。
要不是華夏海軍在宣戰時就出兵對馬海峽,日軍甚至可以在朝鮮半島囤兵三十個師團。
十七個師團是日軍常備師團中的精銳,駐扎朝鮮的十個師團更是一直保持滿編。這一次對華夏開戰,日軍的主要戰斗目標就是防御和拖延華夏陸軍的主力,為沙俄在北方的瀚海方向創造機會。
現在朝鮮半島局勢并沒有如他們所料想的一樣穩固,華夏海軍將對馬海峽牢牢掌握讓他們只能坐視朝鮮占據的崩壞。
即便現在日本本土組建了十五個師團的滿編陸軍,后續還有二十個陸軍師團在分批組建之中,但依舊沒法對朝鮮半島進行支援。
三個師團急匆匆的趕往牙山方向,在牙山的新昌和復興軍撞了個正著。復興軍因為沒有電報,對于日軍撤退的消息并不知道。
倒是日軍在牙山的守備大隊將復興軍的情報通報給了禮山郡的日軍,所以這一次日軍是有備而來,只是沒有想到復興軍的速度也不慢。
搶占牙山的任務完成,但沿河阻擊日軍的任務卻直接宣告失敗。
在兩軍前鋒遭遇的時候,復興軍地十八軍和第二十軍也知曉了日軍的大致兵力。
蔣光鼐和謝汝冀商議幾句之后,決定依靠兵力優勢對這股日軍窮追猛打。雖然擔心重炮在山區行動緩慢拖延行軍速度,105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都留在保寧交給第十六軍使用,但復興軍依舊攜帶著75毫米速射火炮。
日軍在遭遇復興軍之前就了解到敵人的兵力,原本兩個軍的復興軍有六個師近三萬八千人,除了清州作為守備力量的一個師,復興軍還有五個師的兵力,大約六萬人。
而日軍的兵力是三個師團,總計兵力五萬兩千人,并且輕重武器也都攜帶著。
雙方在新昌遭遇之后試探幾次,日軍認為復興軍兵力優勢不大,并且不是防御作戰,應該果斷出擊將其擊潰,否則被拖延之后,原本前往漢城方向的第八軍會師,極有可能包夾他們。
復興軍也認為自己目前擁有部分半自動火力,看似兵力只多了六千人,然而每個班兩只半自動步槍的火力頂得上半個班。
雙方都有信心擊潰敵人,在短暫的排兵布陣之后,開始尋求對方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