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日軍也是海上運力不足的,現在朝鮮的日軍補給除了平壤一帶的幾個軍工廠,全靠著英美商船提供補給。”
說道這里吳祿貞極為憤懣,王金銘也是心中抑郁。
如果按照正常的戰爭消耗,在鴨綠江一線的日軍早已經沒有彈藥。畢竟即便平壤有日軍軍工廠,產量依舊只能滿足九個師團的消耗,剩下的全靠掛著英美國旗的運輸船和商船輸血。
這讓東北戰區的所有指戰員都心頭極為憋屈。輸送彈藥就暫且不提,畢竟只要設法圍困,再多的彈藥也不可能直接送到前線、送到包圍圈內。
最憋屈的是上一次在大連圍殲日軍,讓一群歐美國家的商船、運輸船平白的救了不少日軍。
“再過半個月日本的聯合艦隊就擁有和我們海軍一戰的實力,到時候想要全殲朝鮮的日軍,難度不小啊。”
“算了,不想這些,先解救庫南被圍困的一個師再說。”
王金銘聽到吳祿貞沒有繼續討論這個煩心的話題的意思,點點頭簽署命令之后走向通訊部。
吳祿貞則背著手看向窗外的烈日,這一次看似華夏被日俄大軍從西北、北方和東方夾擊,三面作戰。
然而要重點防備還有西南方向和南洋六省,一旦和沙俄的戰斗出現重大的失敗,難保英法不會組成聯軍傾協約國四國之力先重創華夏。
作為戰區司令,他可是前往燕京參加過機密會議,知曉韋珣作為華夏領導人的具體安排。
吳祿貞雖然只是作為東北戰區司令,但他也不得不考慮全局。東北戰局優勢在于華夏,利用海軍掌握制海權,一時半會日軍是沒法向朝鮮提供兵力支援的。
即便英法美再如何支持日本,在華夏保持優勢的情況下也不會真正的為日本運輸兵力,徹底站到對立面。
種種情況讓他感到極為憋屈,對協約國的強勢感到憤恨。
吳祿貞心里可對韋珣沒有半點埋怨,認為韋珣做出的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即便是不少“民間公眾人士”自從開戰之后就跳出來說:韋珣為什么不加入同盟國陣營而不是協約國陣營,那樣豈不是沒有那么多掣肘了?
協約國陣營掌握了大量的殖民地,華夏目前在東方的擴張極限最多也就是將朝鮮半島收入囊中,從沙俄獲得結雅省北面的冰原;在西南的東南亞方向,想要擴張只能和英法走向競爭和對抗,在西北方向又是沙俄。
只要華夏想要擴張,必然會和協約國產生嫌隙,到時候依舊會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