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志著華夏最少可以量產戰列艦,還是一萬七千噸的大型戰列艦,很可能三年后就有下水的無畏艦服役。
海軍,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科技實力。
而這場海戰,不僅關乎日本聯軍艦隊的存亡,更關乎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最為重要的是這極有可能是英國皇家海軍和德國公海艦隊的一次實戰預演。
因為華夏的主力戰艦都是從德國購買,日本的主力艦隊大半也是從英國購買。究竟是英國人的戰艦更勝一籌還是德國人的戰艦如以往一樣表現優異呢?
日本聯合艦隊如果勝利,那么同盟國就會失去華夏這個東方的強力盟友,朝鮮半島的局勢也會隨著日軍通過海路增兵扭轉局勢。
如果華夏海軍勝利,那么協約國這次支持日俄對華夏的戰爭很可能招致華夏的外交厭惡,有極大的可能加入同盟國。
到時候不僅是北邊的沙俄可能面臨東歐德奧的聯軍,還有可能被華夏趁機夾擊快速擊敗;以華夏龐大的人口和這次戰爭中爆發除的工業潛力,整個南亞地帶不論是東南亞還是澳洲或者緬甸、印度,都是華夏陸軍可以進攻的范圍。
可以說這一次戰爭已經關乎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未來的對抗中的優勢劣勢。
尤其是從四月開戰以來,華夏官方不斷的宣傳英法對日俄這兩個侵略華夏的宿敵的援助。在華夏官方的宣傳中沙俄是法國的走狗和打手,日本是英國和白頭鷹的走狗和打手。他們對華夏發動戰爭就是不愿意看到華夏一步步強盛起來。
自五月起,華夏從南洋諸省到北邊的南北興安省和西北的甘陜川晉,一個個學校的學生以及知識分子和華夏輕工業工廠員工、廠主都舉行示威游戲。
舉國沸騰的排斥英國產品、法國產品,三個月下來兩國輕工業產品在華夏的銷售下降了九成,而這個份額不到幾天全部被華夏的輕工業產品取代。
在華夏內閣,已經多次開會研究是否針對英法對日俄的支援采取必要的措施來借機削減英法產品在華夏的銷售。
最初的抗議和游行是宣傳部下令各地宣傳,到了后面是輕工業廠主被政F暗示,也有不知名的分析專家在報紙上說抵制英法制品的好處。
從自發到工廠主因為利益和產品更大的銷路,掏錢出物支持抗議,這讓華夏外交部感到壓力極大。
因為華夏的市場太大了,英法產品代表著高端和品質可靠,同樣的商品售價比起華夏自產的產品要貴上一倍,可以想象其中的利潤。
而現在華夏全國鬧起的抵制英法產品的浪潮,英法自然聯合一直被抵制的白頭鷹施壓,聲稱華夏的做法有違貿易規則,要求對他們開放市場,否則他們不介意再上演一次1840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