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雖然是事實,對孩子們管得嚴厲一些是好事。但你有沒有想過每年初中畢業一百多萬人,加上高中畢業的,少不得要有二百萬,按現在的訓練程度,到武裝部練上個把月的集訓就能拿槍上戰場。”
保亭老板面色嚴肅地繼續說道:“這樣下去不出五年就有準預備役千萬人,加上預備役最少得有兩千萬人,算得上全民皆兵了。”
隊長聞言也呼吸沉重,瞇著眼把茶水喝完悠悠的說了一句:“陛下和內閣居安思危,國家大事可不是你我能評判的。”
這句話算是完全將保亭老板的話堵住,然后隊長深一腳淺一腳的瘸著腿離開。
不過隊長此時心中卻想到:“國家今年的大動作,顯然是要全民備戰,我又如何不知道?可一邊面臨日俄兩個陸軍大國的壓力,還要守衛南洋六省,守衛西南,收復西北、唐努烏梁海,哪一個不是面臨大規模戰斗?居安思危?或許吧。”
借著這次應對日俄的戰爭,韋珣和內閣商議將華夏針對青少年的軍事課加碼到了每天下午兩節,周六休息,在周日卻要進行野外拉練。
要知道每天上午七點半上課到中午十二點,整整四節課,下午也是四節,除了教授歷史的一節課和興趣課之外,兩節課都是軍事教育,可見其中的比重。
對于這樣折騰孩子的命令,民間議論聲可不小。
膽子大一點的也就像報亭老板一樣和朋友說說,膽子更大或者自詡清高的文人卻說這樣崇尚武力會讓國家走上歧途。
倒是學生家長對于這樣嚴厲的訓練自家孩子沒有太大的抵觸,以往貪玩總是上山下河追雞攆狗的頑皮勁都被抖擻的軍人風貌替代。
什么風云激蕩的大時代,什么國家競爭和崛起,和他們這些升斗小民不干半點關系,日子過得好就是好皇帝好內閣,讓孩子苦一點,嚴厲一點那是對他們好。
只能說華夏的人民觀念就是那么樸素,那么可愛。
之前華夏對外宣稱要做到全民皆兵可不是說說而已,不僅對學校內的青少年進行準軍事教育教授戰術、軍事知識、作戰技能、訓練體能,對鄉村的青壯也大張旗鼓的開始訓練。
尤其是在十月中旬全國大部分秋收結束之后,華夏國防部、華夏總參謀部、陸軍部將聯合派遣專人前往全國各地的市郡督導民兵訓練。
以鄉、村為單位組建地方民兵隊,從郡、市的武裝部選派精銳到鄉村進行秋后大練兵。
這可不是什么勞民傷財的舉動,尤其是在華夏海戰勝利之后,韋珣認為英法肯定不愿意就此放棄阻擊華夏戰爭潛力的行動。
接下來英法是坐視日俄的失敗然后從中斡旋議和,還是繼續支持日俄和華夏鏖戰到底,都還是兩可之數。
日本還好說,最少接下來只要圍殲乃木希典,封鎖對馬海峽之后日本無法從本土支援朝鮮戰場。到時候一旦復興軍在東北戰區獲得勝利,日本談何的可能極大。
完全讓日本放棄在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是完全不可能的,按照徐錫麟和外交部一干成員的看法,應該以天朝上國的名義,讓目前名義上還是主權國家的“朝鮮”投票加入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