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人組成的火力堪比半挺機槍,準確度卻比機槍高多了。
只是因為位置不算太好,只能對斜對面的俄軍陣地射擊。
一個個戰士倒下,一個個戰士越過他們的尸體向高地發起沖鋒。
從近程交火到更加殘酷的白刃戰,三營和支援的一個連經歷前后一個多小時的廝殺,終于奪下了這個有著一個俄軍步兵營駐守高地。
僅僅為了拿下這個207高地,三營就付出了一百二十四人負傷,七十人陣亡,還有近四十人重傷,能不能活過來就得看運氣了。
在十月10日,經過兩天的奮戰,鄧仲元兵團終于將俄軍城外的西面、北面的大部分陣地占領,隨后是布置炮兵陣地對城內展開地毯式的轟炸。
三天的炮擊讓整個通古斯基城全是殘垣斷壁,俄軍企圖打巷戰的計劃在大口徑榴彈炮的威力下不得不宣告失敗。
即便俄軍依舊依靠殘垣斷壁進行防御,但復興軍依舊不緊不慢的使用炮彈進行“拆遷”工作。
通古斯基城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城鎮,建筑大多是木制,少部分石制而已。
缺乏水泥、鋼筋加固的防御工事面對炮彈就跟紙糊的一樣。
俄軍的主要防御重心也不是在城內,城外不遠的那些高地才是防御的支撐點。
隨著防御范圍一點點被蠶食,通古斯基的俄軍一封接一封的求援電板和一批批通訊兵被派往伊爾庫茨克。
然而伊爾庫茨克方面對于被包圍的通古斯基城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一面命令部隊死守待援,一面命令丘陵防線的俄軍設法解救通古斯基城的友軍。
遠東總司令庫羅帕特金原本是計劃在通古斯基城周邊布置防御,為丘陵防線的組建拖延時間。
但復興軍攻勢太猛,加上糟糕的補給,鋼筋水泥的運輸得從新西伯利亞運送過來,本來就沒有怎么重視。
八個師的俄軍計劃是作為阻擊部隊,結果復興軍直接迂回包抄,三下五除二將保護通古斯基俄軍的部隊擊潰占據了有利地形,隨后快速增兵,將這八個師徹底包圍。
等到庫羅帕特金收到消息的時候就覺得大事不妙,這擺明又是送給鄧仲元兵團的一塊肥肉和戰功。
其實通古斯基被包圍的一個月以來,庫羅帕特金也多次催促丘陵防線的俄軍設法打開通道,但軍官們都只是敷衍一樣組織了幾次,都被擊潰。
究其原因,還是復興軍的訓練都和兵員戰斗力、火力都比俄軍強悍,俄軍唯一占據優勢的也就是體型了。
雙方都是老對手,俄軍哪怕是最精銳的常備師也不敢打保票自己可以擊潰同等兵力的復興軍陣地。
他們在丘陵防線以逸待勞,打的算盤是等待復興軍進攻,哪里愿意冒險進攻損失兵力。
到時候部隊損失過大,丘陵防線一旦被突破之后肯定是要背負戰敗的罪責的。
不過這一次庫羅帕特金欽點了四個師的兵力,下了死命令,這才有了大動作。
鄧仲元一時半會兒也不著急消滅這股俄軍,直接以八個師的俄軍作為誘餌,看庫羅帕特金如何出招。
圍點打援,將處于不利地位的進攻轉為占據地形防守可是復興軍最喜歡的戰術。比起進攻之中的傷亡,在防守過程中顯然承擔的損失更小。